张家界国学网

弘扬传统廉政文化 常修执政为民之德

时间:2011-01-16 01:15 来源:张家界政协  作者:伍大荣  点击:次
    任何民族在其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都必须唤起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自觉,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凝结了中华民族世代的智慧与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继承与弘扬历史智慧,以激发人民的创新热情和培育人民的创新能力。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一种值得弘扬的文化现象,这就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廉政文化是关于为政者为政清正廉洁的文化,中心思想是讲:“为政者廉以洁己”,“为政者慈以爱民”,“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从洁己、爱民、任贤三个方面构成廉政文化思想体系。这种廉政文化经过历代思想家的阐发,成为内涵丰富而哲理深刻的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在现代历史条件下,它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在为政之德方面具有值得弘扬的优秀思想。
    为政者廉以洁己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主张,为政者首先必须从自我修养做起,做到洁身自律,身为表率,它概括为“为政者廉以洁己”。这是实现廉政的前提和基础。
    孔子提出了为政者“修己”的思想,他说:“修己而安百姓”。(《论语·宪问》)“其身正,不令而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孔子认为,作为为政者的君主,修身至关重要,修己而身正,才能正人、安百姓,君主遵守礼的规定,民众才能敬畏。
    孟子提出了“正君而国定”的思想,他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作为一国之君,修身至关重要。
    荀子提出君主为仪表的思想,他认为,君应为民之仪表,就像标杆和它的影子一样,标杆正,影子才能正,君主应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为民作出表率。
唐代李世民提出了君主“正身”的思想,他说:“若安天下,必须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政要·君道》)他认为,作为君主,无德有德至关重要,这是关系到能否得到民众拥戴的关键,必须加强修身,做到身正,不因嗜欲而妨碍政事,扰乱生民。
   宋代司马光提出了“人君德明”的思想,他认为,君主的一言一行十分重要,君德昭明,人民生活才能得能到保障,天下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因为君德昭明,臣下才能尽忠,作为君主,应该禁暴除害,赏善罚恶,惩腐倡廉,这样才能使君德昭明。
   二程提出了“恕己及人”的思想,认为,天下治乱,人君是关键,君行廉政,就是要发政施仁,以人心悦服作为根本,使四海人民蒙受其恩泽。
朱熹提出了“正君心”的思想,主张君主应修身正心,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大事,修身正心最重要的就是去掉私心,胸怀天下之大公,亲近贤臣,避开小人,申张正义,闭塞私邪之路。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主张,为政者要做到为政清廉,还必须以任贤使能作为保证,概括地讲,就是“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是实现清政廉洁的关键环节。
孔子提出了“举贤才”的思想,他主张任用贤才,认为任用正直的人,民众才能信服,如果任用不贤者,则民不服。孔子的任贤思想得到后世思想家的继承和发展。
    孟子提出了“尊贤使能”的思想,他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继承孔子“举贤才”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尊贤使能的思想,主张任用官吏要尊尚贤者,使用能者,让他们在位在职,他认为这是治国的重要保证,不这样做,国家就不能强盛。
    荀子提出了“尚贤使能”的思想,着重阐发了任贤思想,他认为,应尊尚贤者,使用能人,无能的庸人不能授官,尚贤使能是治国安邦的重要保证。
    李世民提出了“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思想,他说:“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认为,为政最根本的是任用贤才,不用贤才,国家无法治理,任用贤才,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
    司马光出提出了任用贤人的思想,他说:“为政之要,在于用人”(《上皇太后疏》)司马光认为,治国最重要的保证就是用人,他主张任用德行高尚的贤才。
    二程提出了“择任贤俊”的思想,认为,君主必须任贤选能,把择任贤俊作为根本大事来办,得到贤才后才能共同治理国家,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保证就是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朱熹也提出了举用贤才的思想,主张举用贤才,应该把有德有能者举而用之,使之在位在职,只有这样,才更加有利于治国安邦。
    为政者慈以爱民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主张,为政者要做到为政清廉,关键是要做到爱民,民为国之基础,国之根本,为政者必须以爱民为首要职责和任务,这就可以概括为“为政者慈以爱民”。这是实现廉政为民的关键。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以富民、爱民、宽民为重,把民众摆在重要的地位上,认真严肃地勤于政事,取信于民,仁爱百姓。孟子认为,民众的切身利益之事是不可怠慢的,民众只要有固定的产业,就能安于农耕,凡是取信于民的事情一定要有所节制,不能无度,只有这样,才能争得民心,完成爱民要务。
荀子继承孔子和孟子的爱民思想,提出“平政爱民”的主张,他认为,君与民的关系就如舟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必须做到平政爱民,才能使江山社稷的稳定和太平。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在贞观年代,他主张与民休养生息,改善民生,使当时的经济繁荣昌盛,史称“贞观之治”,他认为,衣食问题是民众的根本问题,是民众生活的基本物质保证,他的爱民思想注重解决民众的衣食问题,这是治是好国家的根本所在。
    二程的爱民思想讲道:“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忧为本”。(《河南程民文集》卷五)二程认为,治理国家的首要问题是民定志、民力足、民众生活富足,民心才能稳定,国家才能得到充分治理,必须理顺民心,使民众生活充裕。二程的爱民思想强调以民力为重。
    朱熹的爱民思想具有代表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恤民”的思想,朱熹认为,治国的根本是得到民众的拥护,必须把体恤民众作为廉政的重要内容,作为君主,要加强自身修养,光明正大,立纲纪,讲义理,亲贤臣,远小人,闭塞私邪之路,这样,才能得到民心。二是“足食”的思想,朱熹认为,民生最根本的是衣食足,衣食足则民心安定,国家就容易治理,所以,爱民应以民衣食足为先,把农业放在首位。
    王夫之痛恨豪强兼并的弊政,非常痛情农民之苦。他在《黄书》中描述过“农夫泞耕”,“酸悲乡土”的景象,主张宽以养民,慈以爱民。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对维护中国历代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当代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蕴含的积极因素,对常修执政为民之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笔者认为,常修执政为民之德,必须弘扬“为政者廉以洁已”的优秀传统,做到廉洁自律,以身率人;常修执政为民之德,必须弘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优秀传统,做到任人惟贤,德才兼备,加强官德建设;常修执政为民之德,必须弘扬“为政者慈以爱民”的优秀传统,关注民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以权力谋取私利。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弘扬传统廉政文化,常修执政为民之德。实践证明,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样,我们党就会永远无往而不胜。
 
(作者系市社科联副研究员、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恭制  张家界市天门路下白鹤嘴98号

建站日期:2008年8月8日 联系我们: zjjgxw@163.com TEL:0744-8266098

湘ICP备09022261号   

louis vuitton bags louis vuitton handbags Jordan 11 Retro cheap jordan shoes cheap jordan shoes Air Jordans Shoes beats by dre cheap monster beats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