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时间:2012-12-17 23:39 来源:张家界国学网 作者:伍大荣 点击:次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这标志着我国从“十二五”起进入了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时期。可以说,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提出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战略课题。需要我们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创新举措。
[关键词]社会管理 以人为本 民主民生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面临的任务和新挑战很多,其中与社会管理直接相关而且是我国特有的挑战主要是,我国是一个处于超高速历史性巨变中的超大型社会,经济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交织,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世所罕见。因此,必须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提高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
当前,我国社会建设领域的矛盾和问题愈益突显,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愈益迫切。一定意义上说,中国的变革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本质意义上是社会关系的调整与梳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政府与人民的关系的调整与梳理,既涉及广大社会成员观念的更新、心态的平衡、利益的协调和行为的规范,又涉及作为国家管理社会主要载体的党委、政府以及社会自治组织职能的界定、行为的规范和制度的完善。在现代社会,尤其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与梳理,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应是发展高度民主——在充公尊重和发挥广大社会成员当家作主权利在基础上实现国家机构与社会机体的一致性。因此,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同时应是民主发育与生长的过程。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民主政治建设不可分割地融汇在一起,内在地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突出标志。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明确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转变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 于服务之中。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转变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适应社会发展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构建科学化的社会管理格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着力建设服务型公共政府,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各级政府面临的迫切任务。
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转变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对于各级政府来说,这种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其意义与影响不仅直接涉及怎样才能实现社会可持续稳定与发展,而且直接涉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建设什么样的政府。坚持 以人为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要把社会管理与稳定的基础牢牢夯实在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上,把社会管理与稳定的动力深深扎根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上,把社会管理与稳定的目的时时定位在让人民群众共同受益上,尤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官”与“民”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切实把人民群众作为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体力量,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建设服务型政府。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利益协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改善和加强社会管理,重点是要解决涉及广大人民利益的民生问题。能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直接关系到能否平衡社会心态,理顺社会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民生与管理、民生与发展、民生与民主,这几对关系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尤为重要,都不仅是社会领域而且是政治领域需要着力弄清的几个基本范畴。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加强和改善政府社会管理的突破口,又是着力点;围绕民生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生长点,又是检验标准。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发展民主;民生与民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没有民生、民主将是一句空话,没有民主,民生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改善民生与发展民主的有机统一,迫切地提出变“控制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的任务。
(二)促进社会自治组织发展,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实行基层社会生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实践反复证明,许多社会管理事务,如果党委、政府包览包办,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如果放手给社会自治组织去做,就能够有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轻社会稳定的压力和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众政治参与和社会平安发展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现阶段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深入探索的一个政治建设课题。
当前,如何将社会自治组织这种“体制外”的力量纳入“体制内”,在党委、政府领导与协调下发挥独立作用,形成社会管理的大格局与新机制,是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价值多元趋势的日益强化,社会自治组织在促进社会管理与发展中的作用将愈益明显,政府没有必要包览一切社会事务,也不可能解决社会成员的一切诉求,许多事情可以依靠社会自治组织去处理,通过社会自治组织凝聚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和治理,近几年,一些地方的“平安协会”“犯罪学研究会”“国家教育学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之所以能在促进社会稳定和平安发展中发挥经久不衰的作用,是因为就在于这一新型社会组织具有自治性、广泛性、权威性、组织性、互动性、公益性等特点,顺应了社会发展大趋势,契合了社会变革大方向。这一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与推广。
社会自治组织尤其在化解社会矛盾、处理突发事件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个突发任务是化解社会矛盾尤其是群体性突发事件。依法治国是我们的基本方略,也是新的形势下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管理的基本路径。然而,法治又不是万能的,法治离不开德治作为精神基础和道德支撑。尤其在我们这样有着几千年道德传统的东方大国,法治手段只有与德治手段相结合,才能产生成功治理国家、能动推进社会的结果。实践表明,许多社会问题,不是单靠法律条文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感染的力量。在这方面社会自治组织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当前,把社会自治组织的作用同党的领导和政府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程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程度地减少矛盾冲突,形成社会管理与社会发展的合力,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政治建设中的一项关系全局的基础建设。
(三)加强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好人民群众权益,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良好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结构和状态。好的社会秩序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价值观。法律法规和政策是规范、统一人们行为的重要工具,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完善法制、依法管理、依法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市场经济的缺陷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应通过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有效整合社会管理各方面主体的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应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不断增进社会诚信,切实促进社会和谐,畅通社会流动渠道,鼓励创新创业,激发社会活力。
三、创新社会管理举措
(一)更加注重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健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社会功能,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通过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加强社会矛盾和违法犯罪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政策。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产安全感和生活安全感,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处理应急事件管理体制,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违法犯罪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和政法工作的满意度。
(二)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应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的科学机制。重点向基层组织倾斜,把人力、物力、财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三)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于公众,也离不开公众参与和支持。社会管理和服务要想让公众满意,就 要吸收公众参与。从了解公众的需求的角度看,建立健全收入保障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新型社会保险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劳资关系协调体系等“六大体系”,形成多样化平台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从公众主体建设的角度看,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它不仅是政府的基本社会管理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应通过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消除社会隔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作者系:1993年被评为湖南省首届优秀理论家,张家界市社科联原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
张家界市国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 上一篇:企业领导人应具备的八种精神特质
- 下一篇:人民政协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