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史鉴序---李瑞环
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饱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记载了炎黄子孙的辉煌业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如何使人类这一文化瑰宝为当今世界所用,为振兴中华服务,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责任。
1987年秋,我在《古典诗词百科描写辞典》序言中曾寄语有志于此的专家和学者,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浩瀚的古文献进行整理选编,按不同专题辑录成书。我的这一倡议,得到了天津社会科学院同志们的响应,很快编成《从政史鉴》,出版问世。这本书把我国几千年来诸多政治家、思想家、明君贤相,乃至“身在江湖,心悬魏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布衣之士的“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论述,政事活动的经验、体会,加以荟萃,既博且精。这本历史教科书,对于一切乐于和善于学习的政治活动家、国家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群众社会工作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多年来,我一直提倡要重视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发掘和研究,几次动员、组织若干专家学者投身于此项工作。我所以如此热心于这件事情,并不是因为对历史有什么癖好和偏爱,更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我始终认为,这是进行社会主义珊代化建设的需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历史具有承继性。现实是历史的发展,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定阶段。现代文明无一不是在已有的物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列宁曾经讲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的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历史发展的这种客观规律就决定了:要了解现实,把握现实,并预见未来,开拓未来,就必须深入地研究历史。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曾经创造过举世无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民族虽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临倾覆的厄运,然而却一次再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转危为安,巍然屹立。这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和殉国家之急的爱国的崇高情操,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益。可以说,现实的中国是无数代中华儿女英勇奋斗的结果,是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的积累和文化的积累。因此,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但需要认识现实的中国,而且需要认识历史的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在观察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时候,决不应割断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我们就会在不断重温伟大祖国的光荣史和悲惨史、斗争史和苦难史中,吸取热爱祖国的巨大力量,激发自己作一个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时代的中国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真正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
马克思主义还历来认为,文化遗产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共同成果,这就决定了若干文化遗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不但物质文明,而且包括精神文明的许多方面,不是某一个阶级所独有的,而是经过不同阶级世世代代的努力共同创造的成果;它也不是只为某一个阶级服务的,而是一视同仁地为各个不同形态的社会服务。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历史文明遗产的阶级性,又要重视它的承继性和借鉴性。中国历史上下5000年,历代王朝交相更替,阶级关系不断变化,但人们在改造自然、治理国家、提高自身素质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都可以接受、利用和借鉴的。且不说中国兵、农、医、艺的实用文化,诗骚曲赋的文学精粹,民谚俚俗的熠熠智慧,即使在治理国家、安定社会、修养品德、成就事业等方面,我们的先辈所提出的许多至理名言,都使后人受益无穷。诸如“正奇互补”、“乱极而治”的朴素辩证法,“民为贵”、“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魂系中华、“爱国如饥渴”的民族凝聚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砥砺品学、上下求索的进取精神等,即使在今天也仍然闪耀着哲理的光辉。其中有些东西一旦赋予新意,便可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那种把所有的历史文明都贴上阶级的标签的做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而是“左”的庸俗社会学的方法。
要继承、借鉴好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就要在广征博采的基础上,廓清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赋予其应有的历史地位,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加以批判地总结,取其精华,剔其糟粕,鉴往而知来,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对古文化遗产抱残守缺、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而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甚至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把我国悠久的文化斥之为历史“积淀”,视为沉重的“负担”,更是极其有害的。如今,许多东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用很大的精力研究中国文化,而相比之下,我们对中国古籍的研究与发掘,倒显得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不是深了而是很浅。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从政史鉴》的编辑成书,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一项有益的探索。我为《中国历史文献精粹大典》的出版曾讲了上述一些看法。这里不烦重复,再次强调,目的在于引起更多同志的重视,期望一切锐志于改革进取的学者专家们投身于这项挖掘古文化遗产的开拓工作。是为序。
目录
题词
序
目录
写在前面
一、从政之道篇
第一章 清正廉明
《六韬》、《三略》中的治世警言
《五经》中的“从政”名句
《诗经》中的廉耻观
“仓廪实则知礼节”
《管子》、《老子》、《庄子》、《墨子》名言集锦
子罕却玉与弦章辞鱼
刘向论为政之道
从“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说起
“刺奸将军”祭遵 杨震却金说“四知’
“臣心如水”的郑崇
卢毓为官“不忝厥职’
胡质父子皆清廉
山涛、王戎受贿风波
从鲁褒《钱神论》说起
“贪泉”、“浊泉”、“盗泉”与“廉泉’
李光颜却美色 包拯“笑比黄河清”
司马光教子生活要简朴
明成祖“行法必先于贵近’
海瑞《求万世治安疏》
况钟三任苏州知府
田六善论奖劝清官廉吏
顾炎武说廉耻
顾炎武论惩治贪赃
张伯行自檄止馈赠
于成龙“清廉第一”
汤斌清廉有“三汤”之誉
“持躬正直,砥节清廉”的朱珪
朱为弼不受供张
阮元父耻苟得以维其子清名
汤鹏与《训廉》篇
曾国藩的寒素家风
胡林翼不庇族戚
彭玉麟崇俭自守
沈葆桢不私同乡挚友
……
第二章 国事为重
第三章 民为邦本
第四章 尊贤重才
第五章 审势利导
第六章 权谋妙计
第七章 察举选用
第八章 广开言路
第九章 除旧布新
第十章 理财求言
第十一章 崇俭尚实
第十二章 学部躬行
第十三章 壮志豪情
第十四章 民族大义
第十五章 刚直却邪
第十六章 克已省身
第十七章 酒色财气
第十八章 昏愎谗佞
第十九章 结党乱国
文摘
书摘
于成龙“清廉第一”
于成龙(公元1616—1684年),字北溪,山西永宁县人。清顺治十八年(1616年)步入仕途,以副榜贡生选授广西罗城县令,后历充州、府、道、省等各级要职。他起家外吏,即以廉明著称,涛涉督抚大员后。益励清操。生前曾被康熙帝信之弥笃,以为“今时清廉第一”,死后被赐谥日:清端。有《于山奏牍政书》存世。
于成龙在去罗城赴任时,在致友人书中抒己志向:“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念,所自信者,天理良心四字而已。”在罗城任职数年间,性甘淡泊,洁己爱民,任事练达,悉除诸禁,诚意感人。罗城民人怜其清苦,曾募金钱送给他,说:“知道您清苦,我们敛这些钱给您买少许盐米。”于成龙含笑拒绝,说:“我单身一个人,哪里需要这些钱,你们把它带回去,买些衣食之物,奉养自己的父母双亲,就当做我接受了这些钱吧!”力劝众人持钱归家。又一日,众百姓听说他家乡有人前来,又持钱而来,说:“你家中有人来了,把这些钱捎回家去安家吧。”于成龙笑着说:“这里距离我家六千余里,单身一人携带这么多钱,会给他添累赘的。”严拒不受,百姓只好快快持钱归去。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于成龙升迁为四川合州知州,罗城百姓追送数百里,哭而返。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十月,于成龙由江防道擢任福建按察使,乘船由湖广黄州前往任所。照旧例,其用度皆由沿途卅县供应,于成龙为免扰地方,在官船即将起行时,匆匆派从人登岸,购买了数石萝卜,送至船上。送行的人们不解地问:“这种不值钱的东西,买这么多做什A?-于成龙正言以告:“我沿途的饭食,全仰仗它了。”在闽数年,于成龙执法决狱不徇情面,屡伸冤狱,案牍无停,息刁讼之风,除扰害之弊,倡赎被掠良民子女数百口,屏绝所属官吏馈送礼仪,吏畏民怀,以为该省廉能第一。
清初地方官在征收田赋时,往往借口碎银熔化成锭会有损耗而私自加征火耗,借以贪污自肥,对民间扰害极大。有的贪官污吏,竟加征几成之多,民多苦之。于成龙在莅任直隶巡抚之始,就禁止州县官吏私加火耗,解民倒悬之苦。同时,由自身做起,禁阻各级官员向上司馈送节礼的旧例。他规定:凡亲戚朋友互相请托者,一概峻拒;所属官吏及亲戚朋友如果有人馈送礼物,一介不取,以为各级官吏之表率。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月。于成龙受命以两江总督兼署江苏、安徽两巡抚,身为清廷统领一方的封疆大吏,仍俭于白奉,平日仅以青菜及缚成把的咸菜粑下饭,江南人都称呼他“于青菜”;诸子禁制华美衣装,皆衣布衣,御寒则穿木棉袍,恶衣粗食,安之若素,不为妻子、家族谋划资财,惟以兴利除害、察吏安民为己任。某年,江南闹饥荒,他就在米中搀杂糠屑煮粥,全家同食,即使来了客人,也用之敬客。他说:“按照这个样子去做,可以积留下一些粮食,用来赈济饥饿的百姓啊!”江南百姓交口称颂。康熙二十三年四月,于成龙病故,属下官员进入其住室,为其料理后事,只见其衾帏既简陋又破旧,床头匣中仅存白金三两、旧衣服数件、青钱二千,粮米柜中仅有粟米五六斗。众官员见此情景感慨万千,相率叹息而出。
这一年的十一月,康熙皇帝到江南延访吏治,人们纷纷传颂于成龙的政绩,交口称颂其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部议加太子太保衔,鹰一子入国子监。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为褒扬其政绩,敕命入祀贤良祠。
汤斌清廉有“三汤”之誉
汤斌(1627—1687年),字孔伯,号潜庵,河南睢州人,顺治进士,累官至潼关兵备道。赴任时,仅雇一驴车,装载衣被而往。后引疾辞官,衣物皆无所增多。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被荐应博学鸿儒科,再入仕途。后升为江宁巡抚,赴任时,身着布衣,雇乘牛车,随从者仅一老家人。行至中途,遇一年少的官员,穿着华丽的服饰,多名随从骑马相跟,前呼后拥,偶与汤斌牛车相触近,随从的人即厉声呵斥。汤斌也不与其相理论,引车避于道边,让其先行。不久,入镇甸宿客店,汤斌已入住上屋良久,那位年少官员在随从的簇拥下亦来此投宿,命随从吩咐店主,立即将上屋收拾停当,以便官人住歇。店主回答说“上屋已经有客人住下了。”随从们蛮横地说:“不管是什么人,必须要把上屋让出来,我们的县太爷来到这里,哪能容忍其他客人占住上屋?”店主无奈,只好去与汤斌商议让房,汤斌同意让出上屋,移居别的房舍。及抵任所,每日仅以青菜佐饭,不许手下人铺张。有一天,检看出入帐簿,发现其中列有某日买了一只鸡,他很惊愕,就问家人:“这是谁让买的鸡?”家人叩头回答:“您的公子。”汤斌大怒,召公子前来,使其跪在庭下,斥责他说:“你以为江苏鸡只的价格象河南那样贱吗?你想吃鸡,就回老家去。没有读书人不吃菜根而能自立的!”并且责打那名购鸡的仆人,以儆效尤。
又有一日,适逢汤斌寿诞之日,当地著名的士绅因为知道汤斌绝不收受别人馈赠的礼物,就制做了一块精美的屏风,雕镑文词,送到署中,为汤斌祝寿,以为汤斌酷爱文雅,定难推拒。然而,却遭到汤斌的拒绝。绅士就说:“我请著名的文士汪琬所撰写的祝词就刻在屏风上面。”汤斌听后,乃命手下之人持纸笔在府门前将屏上的文词誊录下来,而后,让送礼的人把屏风原封不动地抬回去,坚拒不受。当地人闻之,甚相钦敬,颂他为“三汤”。三汤者,谓汤斌如豆腐汤之清,如黄连汤之苦,如人参汤之虽清且苦,但有益元气,对世俗之陋习的廓清有所益。
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汤斌由江宁巡抚任内调赴京城,被任为礼部尚书。他离任赴京时,行李没有比过去增多,只有一部二十一史是在当地购置的。他指着这部书对送行的官员们说:“这部书在此地价格比较便宜,所以买下它带走。然而,驮着它却颇让骡马出力了。”汤斌的夫人乘车出府门,有破絮自车中随风飘下,看见的人们,都为汤斌如此清廉俭朴而泪下。
到达京城后,租赁房屋于一条偏僻的小巷。冬日御寒仅有一件羊皮短袄,严冬时入朝,披而至朝堂,宫中的卫士不论识与未识,皆知这个披羊皮短袄上朝房的,就是汤尚书。后来,他又出任工部尚书。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十月,汤斌患病殁于京邸。同朝的官员们前去吊祭,见卧于板床之上的汤斌,穿的是蓝色的旧丝袄,下着褐色布裤;检看他所遗留的财物,仅余床头竹笥中的8两俸银·同官徐乾学尚书以20两纹银为赠,汤斌方能成殓殡葬。康熙皇帝痛失良臣,准祀陕西、江西、江南名宦乡祠。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诏入贤良祠。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赐谥文正,用以嘉奖其清正廉明、俭约安贫的懿行。
“持躬正直,砥节清廉”的朱硅
朱琏(?--1806年),字石君,号南压,清代顺天府大兴县人。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开始仕宦生涯。近60年间,朱硅仕乾隆、嘉庆二朝,历官数省布政、按察等使及巡抚等地方官,又调京任侍郎、尚书、体仁阁大学士等京卿。嘉庆十一年冬病卒,晋赠太傅,谥文正,入祀贤良祠。
朱琏为官近60年,勤于政事,居官廉洁,崖岸峻绝,一介不取,历官中外,无敢以贿赂向其竞进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十月,调升福建按察使,平余银悉数归库,绝不私吞占取。与洋商往来打交道,悉按法条从事,绝不私受洋商之物而卖放。乾隆后期,闽省洋商贿赂官府以谋私欲的陋习事发,朝廷震怒,乾隆皇帝命有司遍查历年在闽省督、抚、道、府任职官员之政绩以告,只有朱硅一人没有接受洋商一文贿赂,秉公办事。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五月,调补广东巡抚,次年八月升兵部尚书仍留巡抚任内·英国来华使臣这时乘船至粤,向两广总督及巡抚各送礼物一份,以期为其入京见皇帝予以帮助。朱硅以“天朝大臣,例不与外夷交接”告之,严拒受礼。事后为乾隆皇帝知晓,赐旨嘉奖。
及至嘉庆即位以后,对朱硅仍倚畀方股,历充两广总督、安徽巡抚等职。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调京任京卿,先后充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傅、体仁阁大学士等高官。官高位显,而朱硅之清贫仍若寒素。有一年新年时,正值京城大雪,寒气袭人,朱硅前往工部尚书裘日修府中去贺年,宾主相见之时,裘日修见年已垂暮的朱畦只穿着一身棉袍褂·就说;“您怎么贫寒到这个地步了呢?我想要效法古人的作法,以一件绨袍赠您御寒。随即命仆人进入内室,取出一件貂皮袍子,恭敬地送给朱硅。朱硅一见,急忙辞谢,对裘日修说:“好朋友的盛情厚意,深深地使我感动,然而我从来一介不取,一生也未曾丢掉这种节操。况且,貂皮袍子穿在身上,亦仅仅帮我壮了门面。如果说为了抵御寒冷,则我已经穿着棉袍褂了。您没有看到在街道两旁的雪地之中,还有许多赤身僵卧而死的人们吗?他们和我全都是一样的人,我和他们比较起来,已经有上天堂与入地狱的区别了,我怎么敢不知足呢!您能不能把赠给我的东西转赠给他们这些贫寒之人呢?”裘日修急忙谢过,惭愧地说道:“您真是道德高尚的人·我应当遵从您的话去作。”于是,就让仆人把这件貂皮袍子送至当铺,以所得的当银购买了数十件棉衣服,在街市上送给那些贫民。
朱畦“持躬正直,砥节清廉”,“有守有为,贤声益懋”,其殁后,世人多惜之。嘉庆皇帝曾亲临其家典酸,“见其门庭卑隘,清寒之况不异儒素,睦念遗风,怆怀未已”;后并于展谒西陵归途,绕道亲至朱琏坟园赐奠。
朱为弼不受供张
朱为弼字右甫,号莱堂,浙江平湖人。嘉庆十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复由主事擢御史,多次上书言事,有正直的名声。后累官漕运总督,每到一处,拒收属官供张,以清白操节著称,在漕政败坏的情况下,能“剔弊速漕”,为人称道。他精研金石之学,佐阮元纂《钟鼎彝器款识》、著有《蕉声馆诗文》、《积古图释》。事见《清史稿·朱为弼传》。
……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我国几千年来诸多政治家、思想家、明君贤相、布衣之士的抱负、论述、经验,既博且精。这本历史教科书,对于一切乐于和善于学习的政治活动家、国家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群众社会工作者,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在消逝了的历代政坛上,曾经闪耀过许许多多色彩斑烂的智慧之光。它,净化着人们的灵魂,陶冶着人们的情性,鼓舞着人们的勇气,激励着人们的斗志。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本书通过介绍历代政坛上闪耀着的智慧之光,认清光的本能是照耀,是奉献;并从那些智慧之光中,吸取光华,增长才干。本书涉及的时间范围,上起先秦,下迄“五四”运动以前,内容包括政论、疏奏、名言以及人物事迹等方面,以人物事迹为主。全书共五篇十九章,第一篇:从政之道篇,包括清正廉明和国事为重两章;第二篇:从政原则篇,包括民为邦本、尊贤重才两章;第三篇:从政方略篇,包括审势利导、权谋妙计、察举选用、广开言路、除旧布新、理财求富、崇俭尚实七章;第四篇:从政修养篇,包括学问躬行、壮志豪情、民族大义、刚直却邪、克己省身五章;第五篇:妇女问政篇;第六篇:从政禁戒篇,包括酒色财气、昏愎谗侫、结党乱国三章。
编辑推荐
在消逝了的历代政坛上,曾经闪耀过许许多多色彩斑烂的智慧之光。它,净化着人们的灵魂,陶冶着人们的情性,鼓舞着人们的勇气,激励着人们的斗志。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本书通过介绍历代政坛上闪耀着的智慧之光,认清光的本能是照耀,是奉献;并从那些智慧之光中,吸取光华,增长才干。本书涉及的时间范围,上起先秦,下迄“五四”运动以前,内容包括政论、疏奏、名言以及人物事迹等方面,以人物事迹为主。全书共五篇十九章,第一篇:从政之道篇,包括清正廉明和国事为重两章;第二篇:从政原则篇,包括民为邦本、尊贤重才两章;第三篇:从政方略篇,包括审势利导、权谋妙计、察举选用、广开言路、除旧布新、理财求富、崇俭尚实七章;第四篇:从政修养篇,包括学问躬行、壮志豪情、民族大义、刚直却邪、克己省身五章;第五篇:妇女问政篇;第六篇:从政禁戒篇,包括酒色财气、昏愎谗侫、结党乱国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