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丢了我们的父亲
一位老师他说他曾布置了一个作文题,让学生写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说可写父亲也可写母亲,结果是班上40余名学生,有30多名选择写《我的母亲》。他曾问过这部分学生,回答同出一辙:对父亲不太了解。思考与讨论就此展开,它直指今日之父亲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被动角色。其实这也是一些父亲自己造成的:为了所谓的位子、房子、票子而忽略了自己和孩子沟通的机会;为了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他们只知道逼迫孩子去“学习”、“学习”,却忽略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 难怪现在一些孩子对自己的父亲角色的漠视让一些中国父亲很“心痛”。
《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是五代时候一个成功的父亲窦燕山,他在做父亲以前曾经是个奸滑的商人,后来改过成为了一个受人尊重的好人,把5个儿子都培养成了当朝有名的官员,并成传世佳话。“严父慈母”构筑的是中国家庭的传统模式,旧时代的人在对别人提到自己父亲时往往尊称“家严”。就这个“严”字而言,抛开旧社会夫权思想的支撑,它所代表的理当包括父亲这一角色在一个家庭中所体现的坚毅、果敢和独立等性别特征。一个“严”字,是子女体会父亲后的总结。可是现在的中国父亲呢?有这样一个故事,小明的父亲为了让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花了一大笔“赞助费”让他进了一所重点学校。最初几天,小明都高高兴兴等着父亲来接他放学,可一段时间后,小明不要父亲来了,提出要自己回家。父亲不解,小明说:“人家老爸都是当军官的,你只是个卖服装的个体户。”这位父亲想了想,说:“好吧,我以后不进学校里头去,在外面等你。”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不愿让自己的父亲见人。父亲,在孩子的心中算老几?如果那位个体户不放纵孩子的虚荣,而是借此教导孩子社会有着不同的分工,只要是靠劳动吃饭,无论干什么,一样拥有光荣,那么,父亲的形象自然会高大起来:“我的父亲不仅仅会赚钱,还会教我做人。”可惜,许多父亲没有这么做,他们任由孩子践踏自己。如此,怎能怪孩子不把你当老几?
现代社会,妇女经济上的独立结束了她们在家庭中的从属地位,但所谓男女平等仅仅停留在经济上,与丈夫同有经济收入的妻子继续承担着大部分甚至全部家务,而并不比妻子有更高收入的丈夫仍然当“跷脚老公”。子女一出生,看到的多是母亲在里外挥洒汗水,哺乳期对母亲本能的依恋会因同情而延续为成年后更深切的关注。另外,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听到一句话“男主外,女主内”。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工认为教育孩子的工作由女同志来做。除了挣钱、持家还有偶尔的几句训诫性的话,父亲似乎就完成了作为家长的使命,“父亲”这个角色,好像被逐渐的淡出了家庭教育的舞台。难怪,在当代,当人们谈及一个人的成功时更习惯于追溯母爱的伟大力量。因此,中国父亲的“心痛”也许不仅仅是我们孩子对父亲的“无情”。
尽管在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男性承担的社会压力要比女性大得多,“父亲节”冷与热都无所谓,但我们有必要提醒人们关注父亲,关心他的健康,感激父亲的养育之恩。如果一些父亲还只是一味地为事业、金钱而“忙碌”,却不注意对孩子的教育和沟通,那么,父亲这个曾经的家庭顶梁柱角色,恐怕真会成为孩子心中永远陨落的明星。
- 上一篇:做人的基本原则
- 下一篇:从政史鉴序---李瑞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