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 心灵和谐
时间:2010-12-29 14:04 来源:张家界国学网 作者:陈杰思 点击:次
四、心灵和谐
1、 情景相生:
中国艺术家发现万象万物背后所蕴藏的生命精神。艺术家应致力于表现万象万物所蕴藏的生命精神,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应包含丰富的生命精神。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九势》)?
译:书法来自于自然。??
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清]袁枚《续诗品•神悟》)
译:鸟鸣叫,花飘落,都与人的心灵相通。人们对这些景物无所感悟,那这些只有付之流水飘风 。(意谓诗人应具有对外物敏感的才气。) 。]?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译:情感是因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文章是抒发情感的需要而产生的。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译:作文的思绪,想象极远。所以寂静地集中精神,思绪远至千年;面容悄悄地变化,视野通达万里……所以,构思的精妙之处,即是精神随物的变化而推移。
物在灵府,不在耳目。([唐]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
译:万物之美是由心灵感知,而不存在于耳目上。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即颠仆……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唐]虞世南《笔髓论•契妙》)?
译:在书写之前,应当收敛视听,杜绝思虑,集中精神,端正心态,心气平和,契合于微妙之处。心神不正,字就歪斜;志气不和,字即颠倒……所以,书法的玄妙之处,必须依靠精神去感触,而不可用力去追求;必须由心灵去领悟,而不可以用眼睛去获得。(欹:倾斜。资:依靠。)?
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译:想象与境同在一起,这是诗人所追求的。(偕:同在?一起。)?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
译:你果真想学习写诗的话,那就要在诗词之外下功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
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中洗去尘埃污浊;自然在心内营造了丘岭沟壑,构建城市风貌,随手画出,都能为山水传递出精神。(鄄鄂:鄄在山东省,鄂是湖北省的别称。)?
1、 情景相生:
中国艺术家发现万象万物背后所蕴藏的生命精神。艺术家应致力于表现万象万物所蕴藏的生命精神,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应包含丰富的生命精神。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九势》)?
译:书法来自于自然。??
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清]袁枚《续诗品•神悟》)
译:鸟鸣叫,花飘落,都与人的心灵相通。人们对这些景物无所感悟,那这些只有付之流水飘风 。(意谓诗人应具有对外物敏感的才气。) 。]?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译:情感是因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文章是抒发情感的需要而产生的。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译:作文的思绪,想象极远。所以寂静地集中精神,思绪远至千年;面容悄悄地变化,视野通达万里……所以,构思的精妙之处,即是精神随物的变化而推移。
物在灵府,不在耳目。([唐]符载《观张员外画松石序》)?
译:万物之美是由心灵感知,而不存在于耳目上。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即颠仆……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唐]虞世南《笔髓论•契妙》)?
译:在书写之前,应当收敛视听,杜绝思虑,集中精神,端正心态,心气平和,契合于微妙之处。心神不正,字就歪斜;志气不和,字即颠倒……所以,书法的玄妙之处,必须依靠精神去感触,而不可用力去追求;必须由心灵去领悟,而不可以用眼睛去获得。(欹:倾斜。资:依靠。)?
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译:想象与境同在一起,这是诗人所追求的。(偕:同在?一起。)?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
译:你果真想学习写诗的话,那就要在诗词之外下功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
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心中洗去尘埃污浊;自然在心内营造了丘岭沟壑,构建城市风貌,随手画出,都能为山水传递出精神。(鄄鄂:鄄在山东省,鄂是湖北省的别称。)?
天下之物,本气之所积而成。即如山水自重岗复岭以至一木一石,无不有生气贯乎其间,是以繁而不乱,少而不枯,合之则统相联属,分之又各有成形。([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译:天下万物,本来就是由气所造成的。就如大自然中重叠的山岭、奔腾的水流,以至于一草一木、一块石头,都有生气流贯于其中,所以,它们众多但不混乱,稀少但不枯萎,合起来互相统属,分开又各自有自己的形态。???
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译:文章是不足以打动人的,能打动人的是文中的生气;文章是不足以进入人心的,能进入人心的是情感。??
译:天下万物,本来就是由气所造成的。就如大自然中重叠的山岭、奔腾的水流,以至于一草一木、一块石头,都有生气流贯于其中,所以,它们众多但不混乱,稀少但不枯萎,合起来互相统属,分开又各自有自己的形态。???
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者气也;凡文不足以入人,所以入人者情也。([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史德》)?
译:文章是不足以打动人的,能打动人的是文中的生气;文章是不足以进入人心的,能进入人心的是情感。??
?必使山情水性,因绘声绘色而曲得其真,务期天巧地灵,借人工人籁而毕传其妙,则以人之性情通山水之性情,以人之精神合山水之精神,并与天地之性情、精神相通相合矣。([清]朱庭珍《筱园诗话》)?
译:必须使山水性情,因为绘声绘色的描写而真实再现,务必使天地灵巧,借助人为的表现而完整地传达它的微妙,就用人的性情与山水性情相贯通,用人的精神同山水的精神相融合,并且同天地的性情、天地的精神相贯通、相融合。?
2、 善美合一
美,既不是指客体的属性,也不是指主体的感觉,而是表示心灵生命在体证活动中进入充实、畅快、丰满、愉悦、悲壮、自由的状态。中华文化中的美,是与善结合在一起的美。美即是符合义理的生命精神,与人的高尚本质相一致的生命精神,能满足人健康的精神。
译:必须使山水性情,因为绘声绘色的描写而真实再现,务必使天地灵巧,借助人为的表现而完整地传达它的微妙,就用人的性情与山水性情相贯通,用人的精神同山水的精神相融合,并且同天地的性情、天地的精神相贯通、相融合。?
2、 善美合一
美,既不是指客体的属性,也不是指主体的感觉,而是表示心灵生命在体证活动中进入充实、畅快、丰满、愉悦、悲壮、自由的状态。中华文化中的美,是与善结合在一起的美。美即是符合义理的生命精神,与人的高尚本质相一致的生命精神,能满足人健康的精神。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译:孔子评论《韶》乐,说:认为它是尽善尽美的“美极了,而且好极了。”评价《武》乐,说:“美极了,但不够好。”认为它是很美的,但不是很善的。??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译:在《诗经》中感兴,在礼仪中立身,在音乐中完成修养。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译:满足人的德性的内在要求就是善,道德本体在自己身上的真实存在就是信,内心充实就是美,内心充实而又发出光辉,就是叫大;,大而能感化四方,就是圣,圣达到高深莫测的地步就是神。???
译:孔子评论《韶》乐,说:认为它是尽善尽美的“美极了,而且好极了。”评价《武》乐,说:“美极了,但不够好。”认为它是很美的,但不是很善的。??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译:在《诗经》中感兴,在礼仪中立身,在音乐中完成修养。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
译:满足人的德性的内在要求就是善,道德本体在自己身上的真实存在就是信,内心充实就是美,内心充实而又发出光辉,就是叫大;,大而能感化四方,就是圣,圣达到高深莫测的地步就是神。???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也。(《孟子•离娄上》)?
译:仁的实际内容是孝敬父母,义的实际内容是顺从兄长,;智的实际内容是知道这二者不能违背,;礼的实际内容是,节制并且文饰这二者,;乐的实际内容是,为这二者而乐,快乐就产生了;产生的快乐岂可止息?不可止息,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译:仁的实际内容是孝敬父母,义的实际内容是顺从兄长,;智的实际内容是知道这二者不能违背,;礼的实际内容是,节制并且文饰这二者,;乐的实际内容是,为这二者而乐,快乐就产生了;产生的快乐岂可止息?不可止息,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
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
译:内心经过修养而充实,这就是美。?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
译:所以,推行乐教,精神清净;奉行礼教,行为就能养成,耳聪目明,心平气和,移风易俗,天下太平,善与美相辅相成。?
译:内心经过修养而充实,这就是美。?
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
译:所以,推行乐教,精神清净;奉行礼教,行为就能养成,耳聪目明,心平气和,移风易俗,天下太平,善与美相辅相成。?
?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南朝•宋]宗炳《山水画序》)?
译:圣人以自己的精神效法大道,贤者能领略;山水以自己的形态表现大道,仁德之者人由此而欢乐,两者不是很接近吗?
?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译:与万物融为一体,没有阻碍,心中安宁,哪有不快乐的!??
译:圣人以自己的精神效法大道,贤者能领略;山水以自己的形态表现大道,仁德之者人由此而欢乐,两者不是很接近吗?
?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译:与万物融为一体,没有阻碍,心中安宁,哪有不快乐的!??
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宋]朱熹《四书集注》)?
译:智者通晓事理而且无阻碍地流动,与水相似,所以智者乐于水;仁者安居于义理之中,厚重而不迁移,与山相似,故仁者乐于山。
译:智者通晓事理而且无阻碍地流动,与水相似,所以智者乐于水;仁者安居于义理之中,厚重而不迁移,与山相似,故仁者乐于山。
善者,美之实也。([宋]朱熹《四书集注》)?
译:善,是美的内涵。??
译:善,是美的内涵。??
笔墨亦由人品为高下。([清]方熏《山静居画论》)?
译:书画作品因作者人品的高低而有高下之分。????
译:书画作品因作者人品的高低而有高下之分。????
3、道与艺
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
译:所以,通达于天的是“道”,顺应于地的,是“德”; 通行于在万物中通行的,是“义”道;调治于人的是事务君主治理百姓,凭借的是礼乐政刑之事;人们;能有所建树,凭借的是技能。技能包含在事务事物中,事务事物包含在“义”中,“义”包含在“德”中,“德”包含在“道”中,“道”包含在天地之中。(兼:含,包容。艺:种植,建树。)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
译:用正道来节制欲望,就会快乐但不淫乱;因欲望太高而忘却正道,就会迷惑而且不快乐。
棋所以长吾之精神,瑟所以养吾之德性。艺即是道,道即是艺。([宋]陆九渊《象山全集》)卷二十五)?
译:下棋,可用来滋养我的精神,瑟琴,可以用来滋养我的德性。艺就在道中,道就在艺中。
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庄子•天地》)?
译:所以,通达于天的是“道”,顺应于地的,是“德”; 通行于在万物中通行的,是“义”道;调治于人的是事务君主治理百姓,凭借的是礼乐政刑之事;人们;能有所建树,凭借的是技能。技能包含在事务事物中,事务事物包含在“义”中,“义”包含在“德”中,“德”包含在“道”中,“道”包含在天地之中。(兼:含,包容。艺:种植,建树。)
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
译:用正道来节制欲望,就会快乐但不淫乱;因欲望太高而忘却正道,就会迷惑而且不快乐。
棋所以长吾之精神,瑟所以养吾之德性。艺即是道,道即是艺。([宋]陆九渊《象山全集》)卷二十五)?
译:下棋,可用来滋养我的精神,瑟琴,可以用来滋养我的德性。艺就在道中,道就在艺中。
主于道则欲消而艺亦可进,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艺亦不进。([宋]陆九渊《象山全集》)卷二十二)?
译:专注于道,欲望就消退了,艺术水平也可以进步;专注于艺术,欲望就会炽盛,道就消亡了,艺术水平也不会进步。
?艺者,义也,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明]王守仁《传习录》下)?
译:艺术,是正义的体现,是理适宜的表达方式。例如诵诗、读书、弹琴、练习射击之类,都是用来调养这颗心,使之能熟知于道。
4、文以载道?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译:《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干卦•文言》)?
译:君子培养道德,发展事业。忠信,用以用来培养道德;修饰言辞,建立诚信,用来成就事业。
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东汉]王充《论衡•佚文》)?
译:善人希望得到记载,努力行善;恶人讨厌记载,努力自我节制。那么,文人的笔是劝善惩恶的。??
修其辞以明其道。([唐]韩愈《争臣论》)?
译:修饰言辞用来阐明道。??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匿。([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译:道理靠圣人的文章显示,圣人以文章而阐明道理,贯通至一切而没有阻滞,天天运用不觉得不足。(匮:乏。)?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译:文章应该为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时事而作。
文所以载道也。([北宋]周敦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
译:文章,是用来传载道的。??
译:专注于道,欲望就消退了,艺术水平也可以进步;专注于艺术,欲望就会炽盛,道就消亡了,艺术水平也不会进步。
?艺者,义也,理之所宜者也。如诵诗、读书、弹琴、习射之类,皆所以调习此心,使之熟于道也。([明]王守仁《传习录》下)?
译:艺术,是正义的体现,是理适宜的表达方式。例如诵诗、读书、弹琴、练习射击之类,都是用来调养这颗心,使之能熟知于道。
4、文以载道?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译:《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无邪。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干卦•文言》)?
译:君子培养道德,发展事业。忠信,用以用来培养道德;修饰言辞,建立诚信,用来成就事业。
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东汉]王充《论衡•佚文》)?
译:善人希望得到记载,努力行善;恶人讨厌记载,努力自我节制。那么,文人的笔是劝善惩恶的。??
修其辞以明其道。([唐]韩愈《争臣论》)?
译:修饰言辞用来阐明道。??
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匿。([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译:道理靠圣人的文章显示,圣人以文章而阐明道理,贯通至一切而没有阻滞,天天运用不觉得不足。(匮:乏。)?
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译:文章应该为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时事而作。
文所以载道也。([北宋]周敦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
译:文章,是用来传载道的。??
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三九)?
译:道,是文章的根本;文章,是道的枝叶。只有以道为根基,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才都是道。???
译:道,是文章的根本;文章,是道的枝叶。只有以道为根基,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才都是道。???
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宋]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三首之一》)
译:应当以理为主,说理得当,文辞顺畅,文章自然出类拔萃。?????
译:应当以理为主,说理得当,文辞顺畅,文章自然出类拔萃。?????
道德,文之本也。([宋]石介《上蔡副枢密书》)?
译:道德,是文章的根本。??
译:道德,是文章的根本。??
5、文以抒情?
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生命精神,并不单纯是文学艺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所蕴含的生命精神,而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的生命精神与作者的生命精神交融而形成的生命精神。?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
译:音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可以用来使民心变善,深深地感化人,容易改变社会风俗习惯,因此古代的圣王用礼乐来引导民众,使之和睦相处。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惟乐不可以为伪。([汉]司马迁《礼记•乐记》《史记•乐书》)?
译:道德是性情的发端,音乐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金石丝竹是音乐的器具。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心志的,歌是心声的颂唱,舞蹈是形体容貌的活动,这三者都是从内心出发的,然后音乐从而产生。因此感情深厚而且文辞明白,气势盛大而且出神入化,内心和顺而且英华外表辉煌发,只有音乐是不能够作伪装的。
文学艺术作品中蕴含的生命精神,并不单纯是文学艺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所蕴含的生命精神,而是作品所描述的对象的生命精神与作者的生命精神交融而形成的生命精神。?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
译:音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可以用来使民心变善,深深地感化人,容易改变社会风俗习惯,因此古代的圣王用礼乐来引导民众,使之和睦相处。
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惟乐不可以为伪。([汉]司马迁《礼记•乐记》《史记•乐书》)?
译:道德是性情的发端,音乐是道德的外在表现,金石丝竹是音乐的器具。诗是用来表达人的心志的,歌是心声的颂唱,舞蹈是形体容貌的活动,这三者都是从内心出发的,然后音乐从而产生。因此感情深厚而且文辞明白,气势盛大而且出神入化,内心和顺而且英华外表辉煌发,只有音乐是不能够作伪装的。
精诚由中,故其文语感动人深。([汉]王充《论衡•超奇》)?
译:心中有真情实感,因此所作的文章能够深深地打动人。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译:文章以气为主,有的气清新,有的气重浊,不可强求而得。??
译:心中有真情实感,因此所作的文章能够深深地打动人。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译:文章以气为主,有的气清新,有的气重浊,不可强求而得。??
诗缘情而绮靡。([晋]陆机《文赋》)?
译:诗要抒发真情,语言精美。(绮靡:精妙之言。)
译:诗要抒发真情,语言精美。(绮靡:精妙之言。)
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南朝•齐]王僧虔《书苑菁华》卷十八)?
译:书法的美妙之处,是以精神风彩为最重要,形态尚在?其次。???
译:书法的美妙之处,是以精神风彩为最重要,形态尚在?其次。???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译:从前《诗经》作者的诗篇,是为了抒发情感而作,;辞赋家创作赋颂,是为了文辞的需要而造作情感的。?
古人有歌咏以养其性情,声音以养其耳目,舞蹈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宋]程颢 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古人用歌唱来涵养其性情,用音乐来涵养其耳目,用舞蹈来涵养其血气,现在都没有了,这就不能“成于乐”了。?
译:从前《诗经》作者的诗篇,是为了抒发情感而作,;辞赋家创作赋颂,是为了文辞的需要而造作情感的。?
古人有歌咏以养其性情,声音以养其耳目,舞蹈以养其血脉,今皆无之,是不得“成于乐”也。([宋]程颢 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古人用歌唱来涵养其性情,用音乐来涵养其耳目,用舞蹈来涵养其血气,现在都没有了,这就不能“成于乐”了。?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明]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
译:情趣,从自然中得来的较深远,从学问中得来的较浮浅。
?理语不必入诗中,诗境不可必出理外。([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译:讲道理的语言不必写入诗中,诗的意境不必离开道理。???
?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清]王昱《东庄论画》)?
译:学习作画的人首先要注重培养人品。人品好的人,在笔墨之外自然有一种正大光明的气概,否则,画虽然有可观之处,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藏、显现在笔端。文如其人,画也是这样。??
译:情趣,从自然中得来的较深远,从学问中得来的较浮浅。
?理语不必入诗中,诗境不可必出理外。([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译:讲道理的语言不必写入诗中,诗的意境不必离开道理。???
?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清]王昱《东庄论画》)?
译:学习作画的人首先要注重培养人品。人品好的人,在笔墨之外自然有一种正大光明的气概,否则,画虽然有可观之处,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藏、显现在笔端。文如其人,画也是这样。??
?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清]王昱《东庄论画》)?
译:学习作画可以修养性情,而且可以洗涤心中烦躁,去除孤独忧郁,消除浮躁之心,培养安静的气度。??
译:学习作画可以修养性情,而且可以洗涤心中烦躁,去除孤独忧郁,消除浮躁之心,培养安静的气度。??
?6、心灵清静
(1)心灵毒素
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浸染,沉淀在心灵之中,形成心灵的毒素。?
朱子曰:心地不虚,我见太重,恐亦为道学之障也。([宋]朱熹《续近思录》卷十二)?
译:朱子说:心中不虚静,自我的成见太多,恐怕这是道学的障碍。??
(1)心灵毒素
在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浸染,沉淀在心灵之中,形成心灵的毒素。?
朱子曰:心地不虚,我见太重,恐亦为道学之障也。([宋]朱熹《续近思录》卷十二)?
译:朱子说:心中不虚静,自我的成见太多,恐怕这是道学的障碍。??
? 身惹尘埃沽沾尚浅,心随欲境染尤深,。堪怜举世忘源者,只洗皮肤不洗心。([宋]吴秀《人天宝鉴》)?
译:身体沾惹了尘埃只在浅层,心在贪欲之境中被污染得很深,。可怜世人忘却了根本,只去洗净皮肤却不洗净内心。
? 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识直是无尔回避处。而心意识真是无你回避处。(《大慧语录》卷二十)?
译:心念意识障蔽正道,胜过毒蛇猛虎。,……毒蛇猛虎还可以躲避,而对心念意识你却没有回避之处。?
译:身体沾惹了尘埃只在浅层,心在贪欲之境中被污染得很深,。可怜世人忘却了根本,只去洗净皮肤却不洗净内心。
? 心意识之障道,甚于毒蛇猛虎。……,毒蛇猛虎尚可回避,而心意识直是无尔回避处。而心意识真是无你回避处。(《大慧语录》卷二十)?
译:心念意识障蔽正道,胜过毒蛇猛虎。,……毒蛇猛虎还可以躲避,而对心念意识你却没有回避之处。?
水动荡不已则不清,心动荡不已则不明,故当时时静定其心,不为动荡所昏可也。([明]薛瑄《读书录》卷五三)?
译:水心动荡不停,则就不会清澈;心动荡不停就不会明亮。所以,应当时时安定自己的心,不要被动荡所昏蔽,就行了。
译:水心动荡不停,则就不会清澈;心动荡不停就不会明亮。所以,应当时时安定自己的心,不要被动荡所昏蔽,就行了。
(2)三际托空
心灵处于念念相续的运动状态,在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时,当下之念转入空寂清静。
妄念不息,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隋]智凯《童蒙止观》卷上)?
译:妄念息不下来,就应当反观心中所生起的各种念头, 。过去之心已经熄灭,现在之心不会停留,未来之心尚未到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去追寻,什么也得不到。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唐]慧能《坛经》)?
译: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心念与心念相续,不能截断,这就叫做束缚。
?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义怀禅师”)?
译:飞雁没有留下踪迹之意,水潭没有留下踪影之心。
心灵处于念念相续的运动状态,在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时,当下之念转入空寂清静。
妄念不息,当反观所起之心。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至,三际穷之,了不可得。([隋]智凯《童蒙止观》卷上)?
译:妄念息不下来,就应当反观心中所生起的各种念头, 。过去之心已经熄灭,现在之心不会停留,未来之心尚未到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去追寻,什么也得不到。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唐]慧能《坛经》)?
译:如果前念、今念、后念,心念与心念相续,不能截断,这就叫做束缚。
?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义怀禅师”)?
译:飞雁没有留下踪迹之意,水潭没有留下踪影之心。
其所以系于物者有三:或是事未来,自家先有个期待底心。或事已应去了,又长留在胸中,不能忘。或正应事时,意有偏重,便只见得那边重。这都是为物所系缚。既为物所系缚,便是有这个物事。到别事来,应之便差了,这如何会得其正。圣人之心莹然虚明,无纤毫形迹。(《朱子语类》卷十六)?
译:人心系累于外物的情况有三种:或者是事情没有发生,自己心中首先就有一个期待的心。或者是事情过去了,又把事情长期留在心中,不能忘怀。或者是正在应对事物之时,有偏颇侧重之意,只看到那边是重要的。这些都是心为物所束缚。既然为外物所束缚,便是心中只有这件事情。到别的事情发生之时,感应便会出现偏差,这怎么能正确地理解其它其他事情。圣人的心虚静光明,没有丝毫遗留的痕迹。
?(3)物我两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道,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译:忘却肢体,丢掉聪明,离开身躯,停止思维,与大道融通为一同于大道,这就叫做坐忘。(堕:通“隳”,毁坏。黜:退除。)
乐寂者,知妄从心出,息心则众妄皆静。([五代宋]延寿《宗镜录》[隋]智凯《摩诃止观》卷五)??
译:乐于寂静的人,知道种种虚妄都是从心产生的,止息心念,所有虚妄就都静止下来了。
思量个不思量底。([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四《五灯会元》卷五“惟严禅师”)?
译:所想的是什么也不想。(即中断思考,心明如镜。)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明]苍雪《中峰广录》卷十二)?
译:静坐于南台,面对一炉香烟,整天集中精神,万种思虑都被忘记,。不是刻意地止息心思,消除妄想,而是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思量。
译:人心系累于外物的情况有三种:或者是事情没有发生,自己心中首先就有一个期待的心。或者是事情过去了,又把事情长期留在心中,不能忘怀。或者是正在应对事物之时,有偏颇侧重之意,只看到那边是重要的。这些都是心为物所束缚。既然为外物所束缚,便是心中只有这件事情。到别的事情发生之时,感应便会出现偏差,这怎么能正确地理解其它其他事情。圣人的心虚静光明,没有丝毫遗留的痕迹。
?(3)物我两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道,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
译:忘却肢体,丢掉聪明,离开身躯,停止思维,与大道融通为一同于大道,这就叫做坐忘。(堕:通“隳”,毁坏。黜:退除。)
乐寂者,知妄从心出,息心则众妄皆静。([五代宋]延寿《宗镜录》[隋]智凯《摩诃止观》卷五)??
译:乐于寂静的人,知道种种虚妄都是从心产生的,止息心念,所有虚妄就都静止下来了。
思量个不思量底。([宋]普济《五灯会元》卷四《五灯会元》卷五“惟严禅师”)?
译:所想的是什么也不想。(即中断思考,心明如镜。)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都缘无事可思量。([明]苍雪《中峰广录》卷十二)?
译:静坐于南台,面对一炉香烟,整天集中精神,万种思虑都被忘记,。不是刻意地止息心思,消除妄想,而是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思量。
?(4)持敬收敛:收敛此心,保持清醒意识。?
问:不知敬如何持?曰:只是要收敛此心,莫令走失而已。今人精神自不曾定,读书安得精专。凡看山看水,风惊草动,此心便自走失,视听便自眩惑,此何以为学。(《朱子语类》卷一一八)??
译:问:不知道如何持敬?答:只是要收敛自己的心,不要使它走失罢了。现在,人们的精神本身不能安定,读起书来怎会有精专。大凡看见山看见水,风吹草动,自己的心便走失,视听便会迷乱,这怎么能做学问。
殊不知敬则心自存,不必照看捉摸;敬则自虚静,不必去求虚静。([明]胡居仁《胡文敬集》卷一《与陈大中》)?
译:殊不知持敬则心意便不会放荡,不必观看把捉;持敬则心中自然虚静,不必再去求取虚静。?
问:不知敬如何持?曰:只是要收敛此心,莫令走失而已。今人精神自不曾定,读书安得精专。凡看山看水,风惊草动,此心便自走失,视听便自眩惑,此何以为学。(《朱子语类》卷一一八)??
译:问:不知道如何持敬?答:只是要收敛自己的心,不要使它走失罢了。现在,人们的精神本身不能安定,读起书来怎会有精专。大凡看见山看见水,风吹草动,自己的心便走失,视听便会迷乱,这怎么能做学问。
殊不知敬则心自存,不必照看捉摸;敬则自虚静,不必去求虚静。([明]胡居仁《胡文敬集》卷一《与陈大中》)?
译:殊不知持敬则心意便不会放荡,不必观看把捉;持敬则心中自然虚静,不必再去求取虚静。?
?(5)意识专一
静坐非是要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莫令走作,闲思虑,则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一。(《朱子语类》卷十二)??
译:静坐并非要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是收敛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走失,放下思虑,那么,自己的心便是湛然空明,自然保持精神的专一。?
?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迷恋美色则一心就在美色上,迷恋钱财则一心就在钱财上,这就是“主一”吗?这是逐物啊,并不是“主一”。“主一”是专门将心思用在天理上。?
静坐非是要如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收敛此心,莫令走作,闲思虑,则此心湛然无事,自然专一。(《朱子语类》卷十二)??
译:静坐并非要坐禅入定,断绝思虑。只是收敛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走失,放下思虑,那么,自己的心便是湛然空明,自然保持精神的专一。?
?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迷恋美色则一心就在美色上,迷恋钱财则一心就在钱财上,这就是“主一”吗?这是逐物啊,并不是“主一”。“主一”是专门将心思用在天理上。?
(6)清静之用?
第一,心灵之空,不是全无一物,而是消除心灵中的毒素,抹去心灵之境上的尘埃,从而显现善性本原,故虚静是涵养道德的方法。?
心虚则理实,心实则理虚……以理为主,则此心虚明,一毫私意着不得。(《朱子语类》卷一一三)?
译:心中虚静则道理真实地存在;心中有障蔽则道理不能真实存在……以道理在心中做主,则心中虚静明亮,一点私心都不能存留于心中。
第一,心灵之空,不是全无一物,而是消除心灵中的毒素,抹去心灵之境上的尘埃,从而显现善性本原,故虚静是涵养道德的方法。?
心虚则理实,心实则理虚……以理为主,则此心虚明,一毫私意着不得。(《朱子语类》卷一一三)?
译:心中虚静则道理真实地存在;心中有障蔽则道理不能真实存在……以道理在心中做主,则心中虚静明亮,一点私心都不能存留于心中。
正法以空去其贪,邪法以空资其爱。大人体空而进德,小人说空而退善。([宋]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下)?
译:正道以“空”去其贪心;,邪道却因“空”来滋长其贪欲。君子体证“空”而增进自己的德性,小人论说“空”而消除了自己的善念。
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宋]周敦颐《通书•圣学》)?
译:心念专一就是无欲。无欲就能心中虚静,起动正念。虚静则明,明就通达;起动正念就公正,公正就不偏不倚。?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宁静时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活动之时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不管宁静不宁静(都要这样做)。如果只依靠宁静,不但渐渐产生喜欢宁静厌恶活动的弊端,心中有许多毛病伤痛,只是潜藏在那里,最终不能铲除干净,遇到有事时依然会滋长。以遵循道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则未必能遵循道理。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心灵处于虚静之中,善性就会显现。不平息杂乱的心念,而去寻求善性显现,就如搅动水波,寻找水中之月。??
译:正道以“空”去其贪心;,邪道却因“空”来滋长其贪欲。君子体证“空”而增进自己的德性,小人论说“空”而消除了自己的善念。
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宋]周敦颐《通书•圣学》)?
译:心念专一就是无欲。无欲就能心中虚静,起动正念。虚静则明,明就通达;起动正念就公正,公正就不偏不倚。?
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宁静时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活动之时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不管宁静不宁静(都要这样做)。如果只依靠宁静,不但渐渐产生喜欢宁静厌恶活动的弊端,心中有许多毛病伤痛,只是潜藏在那里,最终不能铲除干净,遇到有事时依然会滋长。以遵循道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则未必能遵循道理。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心灵处于虚静之中,善性就会显现。不平息杂乱的心念,而去寻求善性显现,就如搅动水波,寻找水中之月。??
?第二,心灵生命处于虚静之中,方能发挥明镜之作用,真实地映照万象万物,虚怀若谷。空谷回音,空心回味,收摄万象万物之生命精神。?
?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译:得道高人用心如同明镜,去不送,来不迎,只如实映照,不留痕迹,所以能常照物而不被外物所伤。?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天道》)?
译:水平静的时候,就可以清楚地照出胡须和眉毛。水平合于规则,大工匠便取为准则,。水平静了才清澈,何况是精神呢!圣人的心虚静,是天地的镜子,万物的镜子。?
?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译:得道高人用心如同明镜,去不送,来不迎,只如实映照,不留痕迹,所以能常照物而不被外物所伤。?
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庄子•天道》)?
译:水平静的时候,就可以清楚地照出胡须和眉毛。水平合于规则,大工匠便取为准则,。水平静了才清澈,何况是精神呢!圣人的心虚静,是天地的镜子,万物的镜子。?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荀子•解蔽》)?
译:人们用什么去认识道呢?答:用心去认识。心怎么能认识道呢?答:心要虚静。
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老子》第十一章河上公注)?
译:所说的空虚的东西才,是可以用来容纳万物。??
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着,然后随方应物。([唐]断际《传心法要》)?
译:内外身心,全都舍弃,像虚空一样,无所附着,然后随时应接事物。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译:胸襟宽广,能容纳天下之物;心灵虚静,接纳天下之善。?
译:人们用什么去认识道呢?答:用心去认识。心怎么能认识道呢?答:心要虚静。
言虚空者,乃可用盛受万物。(《老子》第十一章河上公注)?
译:所说的空虚的东西才,是可以用来容纳万物。??
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着,然后随方应物。([唐]断际《传心法要》)?
译:内外身心,全都舍弃,像虚空一样,无所附着,然后随时应接事物。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明]吕坤《呻吟语•补遗》)?
译:胸襟宽广,能容纳天下之物;心灵虚静,接纳天下之善。?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圣人的心就像明镜一样,只有明亮,随物而感应,无物不照亮。没有已经过去的形状还留在镜子里面的,也不可能在没有照镜子之前,某物的形状就已先在里面。?
?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传习录》中)??
译:明镜映照万物,美者自美,丑者自丑,一映照都显现真实面貌,这就是心念产生之处。美者自美,丑者自丑,一旦过去了就不会在镜中留存,这就是心念不附着某物。
?第三,心灵处于虚静之中,应物而起,随机流转,保持顺畅之活动状态。,使心灵进入空而灵的状态。
译:圣人的心就像明镜一样,只有明亮,随物而感应,无物不照亮。没有已经过去的形状还留在镜子里面的,也不可能在没有照镜子之前,某物的形状就已先在里面。?
?明镜之应物,妍者妍,媸者媸,一照而皆真,即是生其心处。妍者妍,媸者媸,一过而不留,即是无所住处。(《传习录》中)??
译:明镜映照万物,美者自美,丑者自丑,一映照都显现真实面貌,这就是心念产生之处。美者自美,丑者自丑,一旦过去了就不会在镜中留存,这就是心念不附着某物。
?第三,心灵处于虚静之中,应物而起,随机流转,保持顺畅之活动状态。,使心灵进入空而灵的状态。
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宣鉴禅师”)
译:你只要无事牵挂于心,心不执着于事物,(你的心灵)就会虚而灵明,空而神妙。
?7、孔颜之乐?
中国应从人口多、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出发,设定一条适合国情的大众生活模式,那就是:自然、简朴、健康、节约、低消费、低污染的生活模式。对于清贫的生活,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合法的途径来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适应于、安心于清贫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快乐,是人通过修养,进入了与道同在的境界,进入了物我为一的境界,心灵生命得以滋养、充实、慰藉、安顿,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而精神却处于无限的悦乐之中,这就是孔颜之乐。惟有乐道,才能安贫。?
译:你只要无事牵挂于心,心不执着于事物,(你的心灵)就会虚而灵明,空而神妙。
?7、孔颜之乐?
中国应从人口多、资源少的基本国情出发,设定一条适合国情的大众生活模式,那就是:自然、简朴、健康、节约、低消费、低污染的生活模式。对于清贫的生活,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合法的途径来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处境。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通过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适应于、安心于清贫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快乐,是人通过修养,进入了与道同在的境界,进入了物我为一的境界,心灵生命得以滋养、充实、慰藉、安顿,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而精神却处于无限的悦乐之中,这就是孔颜之乐。惟有乐道,才能安贫。?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颜回是贤人啊!一箪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小巷里,人们都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困顿,颜回并不因此而改变他的快乐心态。颜回是贤人啊!”(回:孔子弟子颜回。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译:吃粗粮,喝淡水,曲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这当中了。不合义理的富裕和高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肱:胳膊)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译:内心反省,不感到内疚,那还有什么忧愁和畏惧的呢?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君子的心胸坦荡;小人的心中常常感到忧愁。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译: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译:孔子说:“颜回是贤人啊!一箪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小巷里,人们都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困顿,颜回并不因此而改变他的快乐心态。颜回是贤人啊!”(回:孔子弟子颜回。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译:吃粗粮,喝淡水,曲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这当中了。不合义理的富裕和高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一样。(肱:胳膊)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译:内心反省,不感到内疚,那还有什么忧愁和畏惧的呢?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君子的心胸坦荡;小人的心中常常感到忧愁。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译: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就会胡作非为。??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译:父母健在,兄弟无病无灾,是第一乐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乐事;得到天下的人才,并能而教育他们,是第三乐事。??
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庄子•达生》)?
译:忘却脚,什么样的鞋子都适合;忘却腰,什么样的带子都适合;忘却是非之争,心里就感到舒畅;内心不变,不屈从外物,遇到什么事情都舒适。开始时舒适,而且一直处于舒适之中,这是忘掉舒适的舒适。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译:太阳出来便劳作,太阳落山便休息,在天地之间逍遥自在,并且心安理得。?
译:父母健在,兄弟无病无灾,是第一乐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乐事;得到天下的人才,并能而教育他们,是第三乐事。??
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庄子•达生》)?
译:忘却脚,什么样的鞋子都适合;忘却腰,什么样的带子都适合;忘却是非之争,心里就感到舒畅;内心不变,不屈从外物,遇到什么事情都舒适。开始时舒适,而且一直处于舒适之中,这是忘掉舒适的舒适。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译:太阳出来便劳作,太阳落山便休息,在天地之间逍遥自在,并且心安理得。?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
译:与人和谐,这是人乐;与自然和谐,这是天乐。?
孔子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译:孔子说:“……君子能够通达道理,叫通;君子不能通达道理,叫穷。今天我抱负着仁义之道,遭逢乱世,这怎么可以叫“穷”!所以,内心反省而通达道理,面临灾难而不丧失品德。天气寒冷,霜雪降落,我此时才知道松柏的生命力。”
译:与人和谐,这是人乐;与自然和谐,这是天乐。?
孔子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译:孔子说:“……君子能够通达道理,叫通;君子不能通达道理,叫穷。今天我抱负着仁义之道,遭逢乱世,这怎么可以叫“穷”!所以,内心反省而通达道理,面临灾难而不丧失品德。天气寒冷,霜雪降落,我此时才知道松柏的生命力。”
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宋] 周敦颐《周敦颐集•通书•颜子》)?
译:人人都爱富贵,颜回却不爱富贵,不追求富贵,却是在贫困中自得其乐,这是什么心理呢?天地之间有至高无上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爱,可以去追求,这些都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富贵。颜回看到大的,忘却了小的。看到了大的,心灵就安宁,心中安宁就不会感到不满足。不感到不满足,那么,处在富贵或是贫贱中,就是一样的了。?
这道理在天地间,须是直穷到底,至纤至悉,十分透彻,无有不尽,则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译:在天地之间的道理,应当探索到底,那便在最细微之处,也要了解得十分透彻,没有不穷尽的,那么,万物之中没有一物会形成心灵的障碍。心中安宁,哪有不快乐的?
朱子曰:穷须是忍,忍到熟处,自无戚戚之念矣。([宋]朱熹《续近思录》卷十二)?
译:朱子说:贫困中要忍耐,忍耐到了熟透之处,自然就没有忧愁的心态了。
有志于道者,必透得富贵、功名两关,然后可得而入。不然,则身在此,道在彼,重藩密障以间乎其中,其相去日益远矣。([明]罗钦顺《困知记》卷上)?
译:有志于道义的人,必须穿透富贵关、功名关,然后才能进入道中。不然,就是自身在这里,道在另外一处,两者之间有重重屏障,自己同道相分开,而且愈来愈远。?
?圣贤胼手胝足,劳心焦思,惟天下之安而后乐。是乐者,乐其所苦者也。众人快欲适情,身尊家润,惟富贵之得而后乐。是乐者,乐其所乐也。([明]吕坤《呻吟语•治道》)?
译:圣贤手脚磨出老茧,到处奔忙,身心疲惫,只待天下安宁了才感到快乐。这种快乐,是将自己的辛劳作为快乐。一般人满足自己的需要,放纵自己的情欲,自身尊贵,家庭荣耀,只有得到了富贵,才感到快乐,。这种乐,是将自己的安乐作为快乐。(胼手胝足:手脚磨出老茧。胼胝,指手脚上的硬厚皮。))??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在宁静的环境中保持着的宁静,不是真正的宁静,在喧闹的环境中能够静下来,才是善性本来清净的真正境界。在欢乐的场合中欢乐,不是真正的欢乐,从苦难中得来的快乐,这才是心灵本体的真正显现。
译:人人都爱富贵,颜回却不爱富贵,不追求富贵,却是在贫困中自得其乐,这是什么心理呢?天地之间有至高无上的尊贵和至高无上的爱,可以去追求,这些都不同于通常所说的富贵。颜回看到大的,忘却了小的。看到了大的,心灵就安宁,心中安宁就不会感到不满足。不感到不满足,那么,处在富贵或是贫贱中,就是一样的了。?
这道理在天地间,须是直穷到底,至纤至悉,十分透彻,无有不尽,则于万物为一,无所窒碍。胸中泰然,岂有不乐!([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一)?
译:在天地之间的道理,应当探索到底,那便在最细微之处,也要了解得十分透彻,没有不穷尽的,那么,万物之中没有一物会形成心灵的障碍。心中安宁,哪有不快乐的?
朱子曰:穷须是忍,忍到熟处,自无戚戚之念矣。([宋]朱熹《续近思录》卷十二)?
译:朱子说:贫困中要忍耐,忍耐到了熟透之处,自然就没有忧愁的心态了。
有志于道者,必透得富贵、功名两关,然后可得而入。不然,则身在此,道在彼,重藩密障以间乎其中,其相去日益远矣。([明]罗钦顺《困知记》卷上)?
译:有志于道义的人,必须穿透富贵关、功名关,然后才能进入道中。不然,就是自身在这里,道在另外一处,两者之间有重重屏障,自己同道相分开,而且愈来愈远。?
?圣贤胼手胝足,劳心焦思,惟天下之安而后乐。是乐者,乐其所苦者也。众人快欲适情,身尊家润,惟富贵之得而后乐。是乐者,乐其所乐也。([明]吕坤《呻吟语•治道》)?
译:圣贤手脚磨出老茧,到处奔忙,身心疲惫,只待天下安宁了才感到快乐。这种快乐,是将自己的辛劳作为快乐。一般人满足自己的需要,放纵自己的情欲,自身尊贵,家庭荣耀,只有得到了富贵,才感到快乐,。这种乐,是将自己的安乐作为快乐。(胼手胝足:手脚磨出老茧。胼胝,指手脚上的硬厚皮。))??
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在宁静的环境中保持着的宁静,不是真正的宁静,在喧闹的环境中能够静下来,才是善性本来清净的真正境界。在欢乐的场合中欢乐,不是真正的欢乐,从苦难中得来的快乐,这才是心灵本体的真正显现。
?君子终身是乐,虽贫贱、患难时,中有自得,毕竟忧他不倒。小人终身是忧,纵富贵已极后,患得患失,究竟乐亦非真。([清]申涵光《荆园进语》)?
译:君子终生都有快乐,虽然在贫贱、患难之时,心中自得其乐,忧愁毕竟不能使他倒下。小人一生都是忧愁的,即使富贵到了极点,仍然是患得患失,这样的快乐终究不是真的。?
译:君子终生都有快乐,虽然在贫贱、患难之时,心中自得其乐,忧愁毕竟不能使他倒下。小人一生都是忧愁的,即使富贵到了极点,仍然是患得患失,这样的快乐终究不是真的。?
贫贱是苦境,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译:贫贱是苦境,能够善处的人自然得到快乐;富贵是乐境,不能善处的人更是痛苦。?
?
译:贫贱是苦境,能够善处的人自然得到快乐;富贵是乐境,不能善处的人更是痛苦。?
?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 上一篇:之三 天人合一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