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国学网

卷八 廉

时间:2010-12-29 14:04 来源:张家界国学网  作者:陈杰思  点击:次

    主题题解:廉一是指个人生活中的朴素精神与节俭精神,二是指公众生活中的廉洁精神。《尚书•大禹谟》讲:“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物质欲望的膨胀是当代社会的顽症,贪污腐败是政治生活的大敌,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廉”的精神。欲望不必完全断除,但需要合理节制。纵欲主义、享乐主义、高消费行为均不符合中国国情。倡导“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节俭、朴素、廉洁奉公的民族品格。
一、贪欲之害
    超出自然的所能承受限度的欲望,以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满足的欲望,超出自己的合法收入所能承受限度的欲望,满足自己而有损于他人和社会的欲望,均可视为贪欲。
1、贪欲害人: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管子•八观》)
    译:国家奢侈,费用就多;费用多,百姓就贫困;百姓贫困,就会产生奸诈;产生奸诈,就会产生邪恶。
    有欲甚,则邪心胜。(《韩非子•解老》)
    译:人欲望太多,邪恶之心就很难抑制。
    有尽之物,不能给无已之耗;江河之流,不能盈无底之器也。([晋]葛洪《抱朴子•内篇•极言》)
    译:有限的东西,不能供给无休止的消耗;江河的水流,也不能装满无底的容器。
    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明]王廷相《慎言•见闻》)
    译:贪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清心寡欲,是一切善事的基础。
    古来贪酷二字连缀而言,贪则鲜有不酷,酷则鲜有不贪者,盖酷正所以济其贪也。([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二)

     译:自古以来贪婪和残酷是连在一起说的,贪婪的人少有不残酷的,残酷的人少有不贪婪的,原因是在于残酷可以促使人成就贪婪。
2、贪欲害己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四十四章)

    译:过分贪婪吝啬一必定招致有大的破费,丰厚的贮藏必定会有招致严重的损失。(爱:吝啬。)
    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韩非子•解老》)
    译:祸害灾难由邪恶之心产生,邪恶之心是由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诱导出来的。
    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汉]王粲《安身论》)

    译:自私的人不能使他的私心得逞,贪欲的人不能满足他的贪欲。
    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三国•魏]嵇康《嵇康集•答难养生论》)
    译:恶欲望和嗜好虽然出自于人,但并不属于正道,就像树木中有蝎子,虽然是由树木产生的,但并非是树木所需要的。所以蝎子太多, 树木就要朽烂,恶欲望太强盛多,身体就会枯竭。
    贪欲生忧,贪欲生畏。(《法句经》卷二十四)

    译:贪欲产生忧愁,贪欲产生恐惧。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唐]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译:快乐不可过度,过度快乐就会产生悲哀;欲望不可放纵,放纵欲望就会有灾难。

    贪荣嗜利,如飞蛾之赴烛。([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诸葛武侯》)
    译:贪求名誉爱好私利,就像飞蛾扑上烛火一样。
    迷于利欲者,如醉酒之人,人不堪其丑,而己不觉也。([明]《薛00000 瑄《全集•读书录》卷八)
    译:着迷于利益欲望的人,就像醉酒之人,人们不堪忍受他的丑态,但他自己却不觉察。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清]金缨《格言联璧•存养》)
    译:人的心胸,欲望多了就会狭隘,欲望少了就会宽阔。人的心境,欲望多了就会忙碌,欲望少了就会清闲。人的心术,欲望多了就会阴险,欲望少了就会平和。人的心事,欲望多了就会忧愁,欲望少了就会快乐。人的心气,欲望多了就会疲软,欲望少了就会刚强。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清]魏裔介《琼琚佩语•摄生》录林和靖语)
    译:饮食无节制,这是招致疾病的原因;心术不正,是杀身之祸的祸根。
3、贪欲丧德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旅獒》)
    译:戏弄人就会丧失良好的德行,玩赏物品就会丧失志向。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
    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繁杂的音乐,使人耳聋;美味佳肴,使人的口味受到损伤;驰骋打猎,使人的心发狂;难得稀有的货物,使人的行为失常。(爽:伤。妨:妨害。)
    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
    译:嗜好欲望很多的人,天生的灵性就很浅。(耆:同“嗜”。)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汉]刘向《说?苑•谈丛》)
    译:君子以道德行为来保全自身,小人以贪婪行为来使自己灭亡。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说苑•贵德》)
   
译:大凡人的本性,无不想完善自己的品德的,然而不能完善自己的品德的,原因就在于私利败坏了它。
    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唐]吴兢《贞观政要•规谏太子》)

    译:力行俭朴,节省费用,实在是弘扬大道的开始基础;崇尚奢侈,放纵情欲,就是败坏德行的根本。(克:能。)
二、节制欲望
1、以德制欲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 季氏》)
    译:孔子说:“君子要有三种警戒: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戒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警戒好斗;到了老年,血气衰微,要警戒贪得无厌。”
    国乱,则择其邪人而去之,则国治矣。胸中乱,则择其邪欲而去之,则德正矣。(《尸子•处道》)

    译:国家混乱,就找出邪恶的人去掉他,国家就治理了。心中混乱,就挑出邪恶的欲念去掉它,德行就纯正了。
    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东汉]荀悦《申鉴•杂言下》)([晋]傅玄《傅子•仁论篇》)
    译:在道德方面应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在欲望方面要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相比。道德方面和比自己高的人相比,就会知道廉耻;欲望方面和处境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就会知道满足。
    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宋]杨时《二程氏粹言•论学》)
    译:有私欲的人不刚毅,刚毅的人不屈从于私欲。
    有所自乐则不为外物所移。([清]李惺《冰言》)
    译:心中自得其乐,就不会被外物所牵引。
    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莫善于明理,。理明则能见义而有以胜其欲矣,理明则能安命而有以淡其欲矣,理明则能畏天而有以制其欲矣。([清]裕谦《勉益斋续丰稿》卷四)
    译:修养心性最好就是清心寡欲,清心寡欲最好就是明白事理。事理明白了,就能坚持正义,用以正义此来战胜自己的欲望;事理明白了,就能安身立命,以此来减少自己的欲望;事理明白了,就能敬畏上天,以此来制服自己的欲望。
2、知足常乐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
    译:巧妇鸟在深林中做巢,不过占用一根树枝罢了;鼹鼠在河中饮水,不过喝满肚子罢了。
    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
    译:有自信心的人不能因诽谤和赞誉而改变,知道满足的人,不能因权势和利益而被不能诱惑他。
    心足则物常有余,心贪则物常不足。([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十五)
    译:心里知足,常感财物有余;心里贪婪,常感财物不足。
    蔬食弊衣,足延性命,岂待酒食罗绮,然后为生哉!蔬食弊衣足以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为生哉?([唐]司马承祯《坐忘论•简事》)
    译:简单的衣食就足以养命,难道是必定非酒肉罗绮才能生存下去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明]张居正《张太岳文集》)
    译:常常在有财物的日子时里,想着没有的时候怎么办;不要等到没有财物的时候,才想着有财物的时候如何风光。
    良田万顷,日食三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增广贤文》)
    译:有万顷良田,每天也只不过吃几升;有千间大厦,每天夜里只在八尺宽的地方睡觉。
3、以勤制欲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尚书•大禹谟》)
    译:能为国而辛劳,能为家而节俭,不自满,不虚伪。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三“怀海禅师”)
    译:哪一天不劳动,哪一天就不吃饭。
    人生减省一分,便超脱了一分。如交游减,便免纷扰,;言语减,便寡愆尤,;思虑减,则精神不耗,;聪明减,则混沌可完。彼不求日减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哉!([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人生能减少一分,便超脱一分。例如,少交闲杂朋友,便免除了纷乱干扰;少说话,便减少了过失;少胡思乱想,便少消耗精神;少表现聪明,便保持了淳朴。那些不懂得日益减少,反求日益增多的人,真是把自己的一生用镣铐束缚住了。
4、顺应自然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译:所以,圣人把没有欲望作为自己的追求,不稀罕难得的货物;学习众人所学不到的东西,弥补众人的过错,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为。(复:弥补。)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礼论》)
    译:欲求没有尺度,没有界线,就不能不产生争夺,产生争夺就会导致混乱,混乱就会导致贫穷。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唐]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二条》)
    译:索取有限度,使用有节制,就能常感富足;索取没有限度,使用没有节制,就会常感不足。
5、欲望适度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译: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学业,三十岁时就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就不被迷惑,五十岁时就知道天命,六十岁时就能心领神会,七十岁时就能够随心所欲但,不会破坏规矩。(有:又。)
    欲者,人之情,曷为不可言?言而不以礼,是贫与淫,罪矣。不贫不淫而曰不可言,无乃贼人之生,反人之情,世俗之人不喜儒以此。(《原文》,[宋]李觏《李觏集》卷二十九《原文》)
    译:欲望是人之常情,为何不可以谈?不按礼义仪去谈论,就会造成贫困和淫乱,罪孽啊!如果欲望不导致贫困,也不导致淫乱,却说不可以谈论,岂不是残害人的生命,违背人之常情。世俗中的人不喜欢俗儒,原因就在于此。(无乃:岂不是。)
三、克制情绪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后妃传》)
    译:愤怒时能不变样,高兴时能不失分寸,这是最难做的事。
    居家有二语,曰:惟恕则平情,惟俭则足用惟恕则情平,惟俭则用足。([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家庭生活有两句话,即:只有宽恕才能心情平和,只有勤俭才能用物充足。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纳,此皆学问得力处。([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译:嗜好欲望正是浓烈的时候,能够斩断;怒气正是旺盛之时的时候,能够平息,这都是学问用力之处。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增广贤文》)
    译:忍住一时怒气,免除百日的忧患。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增广贤文》)
    译:你忍住一句话,就能平息一场愤怒;饶人一次,就退让了一步。
四、崇俭戒奢:
1、俭与吝
    啬于己,不啬于人,谓之俭;啬于人,不啬于己,谓之吝。([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俭》)
    译:对自己吝啬,对别人慷慨,叫做俭朴;对别人吝啬,对自己慷慨,就是真正的吝啬。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俭朴是美德,但是过分了就成吝啬,成为猥琐的吝啬,反而有损正道。;谦让是良好行为,但是过分谦让,了就是恭敬过度,是过分成为扭曲的谨慎,多出于智巧诈变诈的心机。
2、俭与奢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
    译:奢侈则就会不谦让,节俭就显得寒伧。与其不谦让,宁可寒伧点。(孙:通“逊”。固:简陋,寒伧。)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译:节俭,欲望就减少,君子欲望少,就不会被外物所役使,就能遵守正道行事;小人欲望少,就能谨慎处世,节省费用,远离罪恶,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一切有德行的人所共有的。”奢侈,欲望就多,君子欲望多了就贪求富贵,背离正道而招致祸患;小人欲望多了就多方营求,恣意浪费,导致家破人亡。所以奢侈的人当官必定受贿,做百姓就必定偷盗。所以说:“奢侈是极大的罪恶。” 
    俭则约,约则有善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类》)
    译:节俭就能约束自己,约束自己就有善行出现;奢侈就会放肆,放肆就会产生种种恶行。
3、俭之利: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老子》第六十七章)
    译:仁慈,就能勇敢;俭朴,就能宽广。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孟子•离娄上》)
    译:谦恭敬别人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节俭的人不会掠夺别人。
    夫君子之行德,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译:君子的品德,以虚静的方式养生,以节俭的方式培养品德,只有在淡泊之中才能够明确志向,只有在宁静之中才能达到高远的境界。

    俭有四益: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俭可养德也;人之受用自有剂量,省啬淡泊有长久之理,是俭可养寿也;醉浓饱鲜,昏人神志,若蔬食菜羹,则肠胃清虚,无滓无秽,是俭可养神也;奢者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俭又可养气也。([清]石成金《传家宝》二集卷四《留心集》)
    译:俭朴有四种益处:凡是贪婪淫乱的过错没有不是从奢侈中产生的,俭朴就不贪婪不淫乱,所以,俭朴可以培养品德;人享用自然有一定的限度,节约、淡泊是使自己长寿的原则,所以俭朴可以养寿命;醉于浓酒,饱于美味,能使人的神志昏沉,如果是蔬菜和粗茶淡饭,就能使肠胃干净,没有渣滓污秽,这是俭朴可以养神;奢侈者妄为求取,意气卑贱,一旦俭朴起来,就会对他人无所求,对自己问心无愧,这是俭朴又可以养气。
    俭则无贪淫之累,故能成其廉。([清]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二《群珠》)
    译:俭朴就没有贪婪淫乱的牵累,所以能保全自己的廉洁。
    勤能补拙,俭能养以廉。([清]金缨《格言联璧•从政》)
    译:辛勤能够弥补笨拙的不足,俭朴能够可以滋养廉洁的品质。
    俭于听,可以养虚;俭于视,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门闼,可无盗贼;俭嫔嫱,可保寿命;俭于心,可出生死;是知俭为万化之柄。([清]魏裔介《琼琚佩语•勤俭》录谭子语)
    译:听得少可以养心,看得少可以养神,少说话可以养气。门庭俭朴不会招来盗贼,少近女色,可保长寿,少用心计,可以出生入死(而不畏惧)。所以俭是调理万事万物的根本。(嫔嫱:古代宫廷女官名,这里代指女色。闼:门。)
4、奢之害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季氏》)
    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称道他人的长处为快乐,以多结交贤明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奢淫乐为快乐,以游玩无度为快乐,以吃吃喝喝为快乐,则是有害的。”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 季氏》)
    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称道他人的长处为快乐,以多结交贤明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奢淫乐为快乐,以游玩无度为快乐,以吃吃喝喝为快乐,则是有害的。”
    大凡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是可以养德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俭约》)
    译:大凡贪婪淫荡的过失,没有不是从奢侈中产生出来的,只有俭朴方可做到就会不贪婪不淫荡,这才可以是可以用来培养德性的。
    奢则妄取苟求,志气卑辱;一从俭约,则于人无求,于己无愧,是可以养气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俭约》)
    译:一旦奢侈就会狂妄非分地取名求利,志向气节低下卑贱;一旦俭朴节约,对别人就会无所求,无愧于对自己就会无愧怍,这可用来培养气节。
五、持敬
 1、持敬是收敛自己的身心,使之不放荡。
    才收敛身心,便是居敬,才寻思义理,便是穷理,二者交资而不可缺一也。一于居敬而不穷理,则有枯寂之病;一于穷理而不居敬,则有纷扰之患。([明]薛瑄《读书录》卷三)
     译:收敛了自己的身心,这便是持敬;探索义理,这便是穷理。持敬与穷理二者相互需要,缺一不可。专注于持敬而不穷理,就有干枯死寂的毛病;专注于穷理而不持敬,便会有纷乱的害处。]
    朱子曰:日用之间,随时随处,提撕此心,勿令放逸。而于其中,随事观理,讲求思索,沉潜反复,庶于圣贤之教,渐有默相契处,则自然见得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三)
    译:朱子说:平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操持自己的心念,不要让心念放纵、流失。而且在这当中,随应事物,观察其中道理,探索、思考,反复多次,对于圣贤的教导,渐渐地就有默契之处,这自然就能看到天道、性命,真正真的不存在于自身之外。
    朱子曰:……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续近思录》卷四)
    译:朱子说:……什么是诚?不自欺,不妄为,这就是诚;什么是敬?不怠慢,不放荡,这就是敬。
2、持敬是保持恭敬、庄重的心态,以消除怠慢之心。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礼记•祭义》)
   译:用礼来调节自身,就庄严恭敬,庄严恭敬就能产生威严。心中有片刻不处于中和悦乐之中,卑鄙狡诈之心就会进入。外貌上有片刻不庄严恭敬,怠慢之心就会进入。
3、持敬,是保持心灵的虚静与空明。
    正其心,平其气,如以镜照物而镜不动,常炯炯地,是谓以我观书,方能心与书合一。([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卷六《大科训规》)
    译:端正自己的心,使自己心气平和,正如用镜子来照见万物,而镜子本身却不被改变。心中常常是一片光明,当我看书时,才能达到我与书合一的境界。
4、持敬是保持意识的清醒。
    恶念和无明之意识一旦闪现,即被自己觉知。
    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谓,只此便是敬。([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七) 
    译:心中清醒,这是心灵不昏昧,这便是敬。
    人心常炯炯在此,则四体不待羁束,而自入规矩。只为人心有散缓时,故立许多规矩来维持之。但常常提警,教身入规矩内,则此心不放逸,而炯然在矣。心既常惺惺,又以规矩绳检之,此内外交相养之道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二)
    译:人心常常清醒光明,那么,肢体不需要外在束缚,也能自然进入规范之中。只是因为人心有散乱怠慢之时,所以建立许多规范来维护人心。如果常常提醒自己,让自己的行为进入规范之中,那么,自己的心念就不会放纵、飘荡,而是保持着光明清醒。心地常常光明清醒,又用规范来校正,这就是内心与外部行为互相滋养之道。
   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耳目见闻是外部的贼,情欲意识是内部的贼。当主人翁清醒不昏昧,独坐在中堂,内外之贼都会转化为自己家中的人。
5、持敬即是操存义理于心中。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周易•坤》)
    译:君子用持敬来使内心正直,处事合宜以使外部行为正当,确立了持敬和正义,道德就不会孤独。?
    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若只守着一个敬,不知集义,却是都无事也。([宋]程颢 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敬,只是持守自身的方法,义,就是知道有是有非。遵行道理去做,这就是义。如果只是守着一个“敬”字,不懂得遵循正义,就做不成什么事。
    朱子曰:心不是死物。操存者,只于应事接物之时,事事中理,便是存处,。应事不是,便是心不在。若只兀然守在这里,蓦有事来操底便散了,却是舍则亡也。([宋]朱熹《续近思录》卷四)
    译:朱子说:心不是死的东西。操存,就是在处理事情之时,事事都能依理处置,这便是操存之处。处理事情不当,便是心不在此。如果只是兀然静守,突然有事情发生,自己所操持的就丧失了,这就是“舍则亡”了。
6、持敬即敬畏生命: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 季氏》)
    译: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道德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故不知敬畏,轻慢有道德的人,亵渎圣人的话。” (狎:音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六、专注善念
    主一,则是将心念收敛,将心念集中,专注于一点,由多头意识转为独头意识,使各种纷乱的意识渐渐止息。然后,将此心念专注于自己的善念上,把守住善念,勿使走失,勿使泯灭。
    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丛林,散虑片时,即名是烦恼罗刹。([宋]延寿《宗镜录》卷三十八)
    译:收摄心念于一处,便产生种种功德;心念散乱片刻,就会堕入烦恼火坑、罗刹魔境。
    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一《传习录》上)
    译:好色,就一心扑在好色上;好财物,就一心扑在好财物上,这可以叫做主一吗?这是追逐万物,并不是主一。主一,是专注于天理。七、克除恶念
    对恶念,以何克之?以自己的良知克之。若没有培养出自己的道德良知,则所谓的“克”,乃是以自己的此一念攻击自己的另彼一念,以自己的此一欲克制自己的彼一欲,即是在欲念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译:战胜别人的是有力量,战胜自己的才是刚强。
    知人欲之所以害仁者在是,于是乎有以拔其本,塞其源,克之克之而又克之,以至于一旦豁然欲尽而理纯,则其胸中之所存者,岂不粹然天地生物之心,而蔼然其若春阳之温哉。([宋]朱熹《朱子文集》卷七十七《有克斋记》)
    译:知道人的恶欲之所以损害仁德,于是就要拔除恶欲的根子,阻塞恶的源头,克制它,克制它而又再克制它,以致于有朝一日豁然开朗,恶欲除尽,心中全是天理,那么,他心中所存留的,无不是纯粹的天地生育万物之心,其和气就像春天的太阳一样温暖。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善念萌生,知道并加以扩充。恶念萌生,知道并加以节制。
    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传习录》上)
    译:无事之时,将好色、好财、好名等各种私欲,一一追查、搜寻出来,一定要拔出心灵上的病根,使之永远不再发作,才感到痛快。就像猫捕捉老鼠一样,一边是眼睛看着,一边是耳朵听着。刚刚有一个邪念萌生出来,就立即克除它。斩钉截铁,不能姑息纵容,给邪念提供方便。不可窝藏邪念,也不可将邪念放出来害人,这才是真正的功夫。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明]王阳明守仁《王阳明全集》《王文成公全书》卷四《与杨仕德薛尚谦》)
   译:破除山中贼寇是容易的,破除心中贼寇则是困难的。剪除区区鼠辈,不足为怪。若像众圣贤那样扫荡除掉心中的贼寇,产生心灵廓清安宁的功效,这真是大丈夫超凡的伟大业绩。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传习录》上)
    译:克除自己的杂念,务必彻底干净,一点杂念都没有,才可以。有一点杂念存在,众多的邪恶就会接踵而至。自己要对自己的内心活动保持清醒的意识,随时觉察自己恶念之萌芽,克己功夫即可由此入手。
    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明]王守仁《传习录》中)
    译:在恶念尚未萌动之前防备,在恶念正在萌生之时克除。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明]胡居仁《居业录•学问》)
    译:才感觉到私欲产生,便克除,这是大勇。
八、谦逊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大禹谟》)
    译:骄傲自满会招致损害,谦虚会获得益处,这就是天道。(时:这。)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
    译:最善的人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居于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大道。(几:接近。)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
    译:不固执己见,所以才看得分明。不自认为正确,所以才是非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三十四章)
    译:因为他始终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够成就他的伟大。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译:君子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坦然。(泰:安详。)
    自后者,人先之;自下者,人高之。([汉]扬雄《法言•?寡见》)
     译:自己在靠后,别人把你推在前;自己谦恭,别人越会尊重敬仰高看你。
     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守之以卑。([晋]习凿齿《曹操不存录张松》) 译:功劳大,要保持谦让,地位高,要保持谦卑。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唐]魏征《群书治要•尚书》)

    译:骄傲自满的人,人们贬损他;谦虚谨慎的人,人们帮助他。

    学者不长进,只是好己胜。([宋]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
    译:学习者不长进,原因在于骄傲自满。
    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吴士》《逊志斋集•吴士》篇后自注)
    译:喜欢欺骗的人,因欺骗而死;喜欢夸耀的人,因夸耀而死。(诞:欺骗。)
    能下人,故其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明]李贽《焚书•高洁说》)
    译:能居于人之下,所以他就内心谦虚;内心谦虚,所以他就能广泛猎取;广泛猎取,所以他就愈加高明。
    自以为有余,必无孜孜求进之心,以一善自满,而他善无可入之隙,终亦必亡而已矣。([清]杨爵《漫录》,《明儒学案》卷九《漫录》)?译:自以为自己的才能多多有余,必然没有孜孜不倦的进取之心,因为有了一点善就感到自满,那么其它其他的善就没有来到它他身上的机会,最终也必定是要消失的。
    骄谄是一个人,遇胜我者则谄,遇不如我者则骄。([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译:骄傲与谄媚同为一个人所为,遇到比自己强的人,就表现为谄媚;遇到不如自己的人,就表现为骄傲。
    惟尽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所短;惟不恃己所长,而后能收人之长。([清]魏源《默觚•治篇》)
    译:只有彻底了解自己的短处,然后才能去掉帮助别人的去掉短处;只有不依恃自己的长处,然后才能汲取别人的长处。
九、知耻:
    行己有耻。(《论语•子路》)
    译: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羞耻之心是道义的起点。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宋]周敦颐《通书•幸》)
    译:人的一生,没有听取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是不幸的;,更不幸的是没有羞耻。人一定要有羞耻才可以教育;听取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才能成为有道德的人。
    知耻是由内心以生。……人须知耻,方能过而改。(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七) 
    译:羞耻心是在内心中产生的。……人一定要知道什么羞耻,这样才能勇于改正错误。
    不善之不可为,非有所甚难知也。人亦未必不知,而至于甘为不善而不之改者,是无耻也。(《陆象山集》,卷三十二《拾遗•人不可以无耻》)
    译:坏事不能做,这一点并不难明白。人们知道不可做坏事,却还要做坏事并且不思改过,这就是无耻。
    夫人之患莫大乎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以为人哉?([宋]陆九渊?(《陆九渊象山集》,卷三十二《拾遗•人不可以无耻》)
    译:人最大的灾难毛病便是“无耻”。如果人是无耻的,那么,究竟还有什么可以成为人?(果:究竟。)
十、反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见到贤者就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内心自我省察。” (自省:自我反省。省音醒。)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译:木料经过准绳的矫正才能就平直,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才就锋利;君子博学而且每天反省自己,那就明智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砺:磨刀石。)
    朱子曰:……故皆有自恕之心,而不能痛去其病,故其病常随在,依旧逐事物流转。([宋]朱熹《续近思录》卷十一)
    译:朱子说:……都有自我宽恕之心,而不能下决心除去自己的毛病,所以他的毛病就时常存在,依旧随着事情的变化而流转。
    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论语•注》《论语集注》)
    译:每天都反省自己,有过则改过,无过则加以勉励。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悔恨是除去心中毛病的药物,但是,以能改过作为才可贵。如果把悔恨留滞在心中,那又会因为药物而生病。
    人能改过则善日长而恶日消。([明]钱琦《钱子语测语•巽语篇》)
    译:人能够改正过错,善性就会日益增长;,恶性就会日益消减。

    专责己者,兼可成人之善;专责人者,适以长己之恶。([清]李惺《西沤外集•药言剩稿》)
    译:只责备自己的人,同时可以培养别人的善德;只责备别人的人,恰好用来助长自己的恶行。
十一、改过
    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
    译:君子看到善行,就向它看齐,有了过错,就要改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论语 《论语•公冶长》) 
    译:孔子说:“罢了!我未曾见到能看到自己的过失并且在内心责备自己的人。” (已矣;:罢了。  讼:责备。)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译:不迁怒于人,不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毛氏传•大序》)

    译:说话的人没有罪过,听话的人应引起足够的警戒。
    闻毁勿戚戚,闻誉勿欣欣,。自顾行何如,毁誉安足论?([唐]白居易《续座右铭》)

    译:听到诽谤,不要悲伤;听到称赞,不要得意忘形高兴。要看看自己的行为怎么样,毁谤和称赞哪里值得放在心上呢?
    人誉己,果有善,但当持其善,不可有自喜之心;无善则增修焉可也。人毁己,果有恶,即当去其恶,不可有恶闻之意;无恶则加勉焉可也。([明]薛瑄《薛文清公读书录•器量》)

    译:别人称赞自己,果真有善德,只应当保持善德,不可内心沾沾自喜;如果没有善德,就增进品德修养。别人诋毁自己,果真有恶行,就应当除去恶行,不能有厌恶听别人提意见之意,没有恶行,就应当加以勉励,就可以了。 

    责我以过,皆当虚心体察,不必论其人何如。局外之言,往往多中。([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译:当别人责备我的过错时,应当虚心体会观察,不必管提意见的人怎样。局外人有的话,往往说得中肯。

十二、廉洁
    廉洁,是指为官者不以不合理的手段贪求公共财物。
    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忠廉》)
    译:面临着巨大利益而不动心,能仍然按道义来做事,就可以称作是“廉洁”了。
    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汉]刘向:《说苑••谈丛》)
    译:正义的人不会欺骗自己的良心;,廉洁的人不会无原则地乱拿财物。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隋]王通:《中说••王道》 )
    译:廉洁的人能知足常乐,没有过多的欲求;而贪婪的人则总是不知足,所以常常忧戚。
    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忘其身。([唐]吴兢:《贞观政要•贪鄙》)
    译:一国当之君主的贪婪,必定会失去这个国家;一般的官员不廉洁一当臣子的贪婪,必定会断送性命。
    天下官吏不廉则曲法,曲法则害民。 ([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
    译:天下的官员不廉洁就会破坏法律,破坏法律就会坑害百姓。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宋]包拯《乞不用赃吏》)
    译:廉洁者,是人民的表率;贪婪者,是人民的祸害。

    廉耻,士君子之大节,罕能自守者,利欲胜之耳。([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廉耻说》)
    译:廉耻,是君子的大节操,很少有人能守住廉耻,是利益和欲望战胜了自己。(忘:同“亡”。)
    惟淡可以从俭,惟俭可以养廉。([明]周顺昌《第后柬德升诸兄弟》)
    译:只有淡泊才可以节俭,只有节俭才可以培养清廉。
    俭则无贪淫之累,故能成其廉。([清]石成金:《传家宝》,三集卷二,《群珠》)
    译:一个节俭的人就不会有贪婪之心所带来的苦累,所以能成就自己廉洁的品德。
    公生明,廉生威。([清]李煜《西沤外集•冰言》)
    译:公正产生英明,廉洁产生威信。
十三、培养正觉:

    正觉是心灵的健康状态,误觉是心灵生命的病态。判断心灵生命是否处于正觉状态的标准是:心灵生命的活动是否符合义理,是否符合真、善、美之的标准。当心灵生命处于正觉之中,就会形成正觉需要。如果一个人缺乏正觉需要,那么,他就无法体证良知、内疚、羞耻、爱、同情、忏悔等,甚至认为这一切是虚伪的、不真实的。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这种气,最浩大最刚强,用正道去培养而不伤害,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要同义和道相配合;没有道与义,气便不够盈满。这种气,是聚集了正义才产生的,不是凭偶尔的正义之举所能获取。行为于心有愧,气便不够盈满。

    所参之正念,操之既精,守之既密,则其意根不待净而自净,妄想不待离而自离。([明]苍雪《中峰广录》)
    译:对所参究的正觉,修习得精妙,坚定守护,那么意念不须着意去净化而自会清净,妄想不须着意去消除而自会消除。

    骏马之奔逸而不敢肆足者,衔辔之御也;……意识之流浪而不敢攀缘者,觉照之力也。(《禅林宝训》卷三四“佛智裕”)
    译:骏马奔驰而不敢狂乱举足,是由于有衔辔的制约;……意识活动而不被外物所牵引,是靠觉悟观照之力。
十四、驱除误觉
    人的心灵是向外敞开的,来自于外的精神营养和精神毒素源源不断地注入到人的心灵之中。在自然状态之下,人没有拒斥和排出精神毒素的能力,精神毒素在心中不断积累,最终形成误觉。误觉是指心灵生命经过长期的精神毒素的浸染而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包括人格扭曲、心理变态、品质低劣、情趣低俗、精神失常等,其内涵远比医学上认定的精神病广泛。驱逐黑暗的惟一途径便是光明降临。同样,驱逐误觉的办法就是培养正觉。
    嫉先创己,而后创人。(《出曜经》卷十五)
    译:嫉妒,首先损伤自己,然后损害别人。

    贪财为爱欲,害人亦自缚。(《法集要颂经•爱欲品第二》)

    译:贪图财物便是贪欲,损害他人,束缚了自己。
    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宋]陆九渊《陆九渊集•语录》《陆象山集•语录》)
    译:人的心中有误觉,应当剥除,剥除一片番,便有一片番清明。接着,又剥除,又是一番清明,应该是剥除干净了才行。
    殊不知私欲日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殊不知私欲天天滋生,就如地上的灰尘,一天不扫除,就会又多一层。
    心有真心妄心,真心照境而无生,妄心则因境牵起者也。([明]真可《柴紫柏老人集》卷九)
    译:心有真心、妄心两种,真心观照外境而不为外境所污染。妄心则是由外境牵引而产生的。

   非鬼迷也,心自迷耳。如人好色,即是色鬼迷;好货,即是货鬼迷;怒所不当怒,是怒鬼迷;惧所不当惧,是惧鬼迷也。([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并不是鬼迷惑了人,是人自己的心处于迷惑之中。例如,人好色,就是色鬼迷;贪财,就是财鬼迷;不该怒的时候而发怒,就是怒鬼迷;不该怕时而害怕,就是惧鬼迷。
    譬之病疟之人,虽有时不发,而病根原不曾除,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须是平日好色、好利、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无复纤毫留滞,而此心全体然廓然,纯是天理,方可谓之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方是天下之大本。([明]王守仁《传习录》上)
    译:好比某人患了疟疾,虽有时不发病,但病根没有拔除,也就不能说他是健康之人。必须把平素好色、贪利、好名等一切私欲,扫除干净,不再有丝毫遗留,自己的心灵彻底纯洁空明,完全符合天理,才可以叫做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这才是天下太平的根本。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降服魔怪,应当首先降伏自己的心灵,心灵被降服了,那么群魔自然就听命而退;驾驭横暴,先驾驭自己的心气,心气平和,那么,外面的横暴就不会侵害到自己了。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骄矜傲慢,无非是来自外界的血气冲动,如果能把这种血气制服住,正气就会得到伸张。情欲和杂芜意识,都属于虚妄之心,只有消除这些虚妄之心,自己的本性才会显现。

    天运之寒暑易避,人世之炎凉难除;人世之炎凉易除,吾心之冰炭难去。去得此中之冰炭,则满腔皆和气,自随地有春风矣。([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天气中的寒暑,容易躲避,人世中的冷暖,难以消除;(即便)人情的冷暖容易排除,我们自己心灵上的冰块和炭火(却)难以清除。能把心灵上冰块和炭火清除,那么满腔充满了温和之气,随时随地都感到春风吹拂。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发布于:陈杰思学术网:www.chenjiesi.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恭制  张家界市天门路下白鹤嘴98号

建站日期:2008年8月8日 联系我们: zjjgxw@163.com TEL:0744-8266098

湘ICP备09022261号   

louis vuitton bags louis vuitton handbags Jordan 11 Retro cheap jordan shoes cheap jordan shoes Air Jordans Shoes beats by dre cheap monster beats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