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国学网

卷四 智

时间:2010-12-29 14:04 来源:张家界国学网  作者:  点击:次
    主题题解:“智”包括重视教育的精神、重视文化的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非常重视“智”,他说:“知(智)者不惑”,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大学》中讲“格物致知”。在封建时代专制主义的压迫之下,“智”受到了极大损害,出现了迷信与盲从的劣性。新文化运动时期倡导“科学精神”,改革开放时代倡导“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就是要回到“智”的正道上来。要坚持“仁智统一”,否则“智”便会流于狡诈。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道、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一、求实精神
    1、真理是与客观实在相符合的认知成果: 
    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非命上》)?
    译:言论必须有三个方面的验证。哪三个方面呢?老师墨子说:有考察它的来源,有考察它的本原,有用之于实践。从何处考察它的来源?它来源于古代圣王的事迹。从何处考察它的本原?向下考察百姓耳闻目睹的事实。在什么地方用它?把它用在刑罚政务上,从中观察国家百姓的利益(是否实现)。?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荀子•天论》)
? 译:天不因为人们厌恶寒冷,就使冬天停止;大地不因为人们厌恶辽远,就缩小它的宽广;君子不因为小人的吵吵闹闹,就放弃自己的德行。天有它确定的规律,地有它确定的法则,君子有他确定的行为规范。君子奉行常道,小人却计较功利得失。?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汉]王充《论衡•薄葬》)
? 译:事情没有比有效验更明确的了,言论没有比有证据更确实的了。?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译:听取别人言论的方法,一定要用所谈论到的事情作验证,那么谈论它的人就不敢乱说了。
    能必副其所。([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召诰无逸》)?
    译:主体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对象。
    2、名与实相统一
   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汉]徐干《中论•考伪》)
   译:名是用来命名事物的,事物确立了,名称就随之产生了。不是名称确立了而事物才跟着出现。
   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清]王夫之《思问录•外篇》)
   译:不是天生具有的,名称是为人而建立的。名称并不是天生造成的,必须依据事实。
?二、实践精神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主要方式。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译:对井底之蛙不能说清楚大海是如何怎样的,因为它没有实际经历;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说清楚冰是怎样的,因为它受时间的限制。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译:不登上高山,就不会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
?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韩非子•显学》)
    译:没有经过检验而肯定它,那是愚蠢的。(参验:验证。必:肯定。)?
    百闻不如一见。([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译:听到一百次也比不上看见一次。
     2、知识与实践相辅相成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说命中》)?
    译:不是认识艰难,把知识付诸行动才真正是艰难。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周易•系辞下》)?
    译:深刻领会,学以致用。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译:要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讨,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别,切实地实践。
     知与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二)
? 译:知识与实践相互需要,正如有眼睛没有脚,就不能走路;有脚没有眼睛,就看不见走路。(须:需要。)?
     知与行,功夫,须着并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二者皆不可偏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四)
? 译:认识认知与实践的功夫应该同时下。认识认知得越明白,行动就会越切实;行动越切实,认知就会越明白。认知与实践两者不可偏废。(笃:切实。)
?   学者当务实。([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译:治学者应在实际事务上下功夫。
     行而后知有道。([清]王夫之《思问录•内篇》)
? 译:行动,然后才知道真理。??
? 三、批判精神
?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为政》)                                     
    译:多听,保留疑问,谨慎地谈论其它其他未听到的事,就会减少错误;多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做其它其他未曾见过的事,就能减少后悔。(尤:过错。)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译:完全相信《尚书》,那就不如没有《尚书》。
?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二论相订,是非乃见。([汉]王充《论衡•案书》)
    译:两把刀互相切割,是利是钝就可知道;两种见解相互比较,是非就会分明。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宋]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
    译:学习就怕没有怀疑,有了怀疑,就会有进步。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明]王守仁《传习录》中)?
    译:学习贵在得到自己心灵的认可,向自己心灵寻求,发觉它是错的,虽然它是来自于孔子之言,我不能认为它就是正确的,更何况是来自于那些不如孔子的人。在自己的心灵中验证,发觉它是正确的,即使是它是来自于平庸之人,我也不能认为它是错误的,更何况是来自于孔子。
?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也,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传习录》中)
? 译:: 道,是天下公有的道;学,是天下公有的学,并不是朱熹个人私有的,也不是孔子个人私有的。对天下公有的东西,只能秉公而论。所以,正确的言论,即便与自己的意见不同,也对自己有益;错误的言论,即便与自己的意见相同,也对自己有损害。对自己有益的,一定会喜欢它;对自己有害的,一定会厌恶它。
    师其意,不泥其迹。([明]戚继光《练兵纪要•练将》)?
    译:学习其内在精神,不应拘泥于具体方法。 (泥:拘泥。)?
    四、创新精神? 
    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种意见,有一种意见,则创出一般言语。无意见则虚浮,虚浮则雷同矣。([明]袁宗道《白苏斋集•论文》)
    译:有自成一派的学问,就能产生独特的见解,有独特的见解,就能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没有独特见解,文章就虚浮,虚浮,就会与别人雷同。
?学者当自树其帜。 ([清]郑燮《与江宾谷•江禹九书》《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译:学者应当自己独树一帜。
?五、坚持真理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译:孔子杜绝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意:通臆。必:必定。固:固执。我:自以为是。)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
    译:大凡人的毛病,在于被局部现象所蒙蔽,不清楚大的道理。(曲:局部。暗:昏暗,不清楚。)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
    译:那里有那里的是与非,这里有这里的是与非。果真是有彼此的分别吗?果真是无彼此的分别吗?彼与此没有各自的对立面,这就是道的枢纽。道的枢纽位于圆环的中心,以对应事物的无穷方面。(说明:如果从某一角度来看,只能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因此,必须站到事物内部去,以事物的内部为中心,环顾事物的方方面面,对事物才能有全面的认识。) ?? 
    差若毫厘,缪以千里。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礼记•经解》)?
    译:极小的误差,就会造成极大的错误。(缪:通“谬”,?错失。)?
    爱之则不觉其过,恶之则不觉其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爰延列传》)
    译:喜爱一个人就不会觉察他的过错,厌恶一个人就不会觉察他的善的一面。)?
?若以合境之心观境,终身不觉有恶;如将离境之心观境,方能了见是非。([唐]司马承祯《坐忘论•真观》)?
    译:如果你陷在圈子里面,去看圈子里面的事物,一辈子都不会发现存在着丑恶;如果你能跳出圈子之外,去看圈子里面的事物,你才能辨明是非。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元行冲传》)?
    译:当事人迷惑,旁观者清楚。
?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贵一物,则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则被一物惑。([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二“怀海禅师”)?
    译:心中有所肯定,必定会有所否定。如果珍爱一物,就被一物所迷惑;如果看重一物,就被一物所迷惑。??
    六、学习目的
    1、增长知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译: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但都没有益处,还不如学习。(尝:曾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译: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玉器;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理。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汉]韩婴《韩诗外传》)?
    译:剑虽然锋利,但不磨砺,就不能斩断(东西);人的材质虽好,但不学习就不能提高。(厉:同“砺”,此指磨刀石。)??
    2、养成品性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不培养品德,不讲学问,闻知义理却不向往,不能改掉不好之处,这是我所忧虑的。”(徙:迁移。)??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而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译:喜好仁德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愚昧。喜好聪明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喜好诚实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贼害(自己)。喜好正直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刻薄。喜好勇敢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混乱。喜好刚强而不喜欢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
    译:(一个人只知)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不接受教化,就接近于禽兽。?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译:虽然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虽然有高深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奥妙。所以通过学习,然后才知道不足;通过教,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能反求于自己;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然后能够自强。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旨:味美。困:困惑。)
    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以为有懿德。([三国汉]徐干《中论•治学》?
    译:器具不修饰就不能把它看做是美观的,人不学习就没有什么来成就美德。(懿:美好。)
    教之治冶性,犹药之治冶病。([晋]孙卓《孙子》)
    译:教育能够陶冶情性,就好比药物能够治病。。??
    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唐]白居易《策林》)?
    译:人没有不变的本性,学习就能形成好习性;国家没有不变的习俗,教化能够改变风气。?
    爱子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译:爱护他,孩子却不引导他走上正道用道德来教导他,那么正好是害了他。(适:正是。)
?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
    译:鱼离开了水鳞甲就会鳞甲枯死,心离开了书,精神就会感到空虚。(索:孤单。)??
    3、遵行正道: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译: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就教于有道之人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就可以叫做好学了。(就:接近。正:纠正。)?
?大人之学也为道,小人之学也为利。([汉]扬雄《法言•学?学行》)??
    译:君子学习是为了((寻求))道理,小人学习是为了(?(求))利。??
    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诗书万卷圣贤心。([宋]朱熹《白鹿洞书院联》?
    译:太阳和月亮,是天地的眼睛;所读诗书万卷之书,是圣贤心灵的显现。
     4、培养能力?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系辞》))?
     译:君子在自己身上积蓄才干,等候时机发挥出来。(藏:积蓄。器:才干。)?
?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
     译:蓄积了千万钱财,不如自己掌握小小的技艺。(伎:?同“技”。)???
     七、智之的价值
      1、明辨是非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明辨是非之心,这是智慧的萌芽。
       2、 指导行为
      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智先规而后为之。([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必仁且智》)
      译:大凡人们要有行动,都要用他们的智来加以辨别,然后才去做。?
 智明然后能择。([宋]程颢 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粹言》,卷一,《论学篇》)
      译:只有具备了聪明才智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3、自知知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
       译:能认识他人的是智者叫做智慧,能认识自己的是明白人才算聪明。
       知己者,智之端也,可以推以知人也。([宋]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二十六《荀卿》))
       译: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始,可以用此来推知他人。
       知过之谓智,改过之谓勇。([清]陈确:《陈确集》,卷二,《别集》)
       译:能认识自己过错的人便是智者,能改正自己过错误的人是勇者。
      4、成就美德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译:仁爱的人才不会忧愁,有智慧的人才不会困惑,勇敢的人才不会恐惧。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
     译:智慧、仁爱和勇敢是天下通行不变的道德。(知:同“智”。)
    八、仁智统一
     1、仁智分裂
     能智愈多而德愈薄。(《淮南子•本经》)?
     译:智能巧越多,品德越浅薄。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人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卷八《必仁且智》)

    译:有仁德却没有理智,就会只知道爱而不知道如何辨别;有理智却没有仁德,就会只知道善,却而不去做。
    爱人不以理,适是害人;恶人不以理,适是害己。([清]魏际瑞《伯子文集》卷八)
    译:爱别人却不依照一定道理去爱,就会害了别人;厌恶别人而不依照一定道理去厌恶,就会害了自己。?
?2、仁智统一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上》)
    译:仁爱的实质在于敬爱父母双亲;道义的实质源于尊敬兄长。;智慧的本质就在于明白前二者并坚持去做。
    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必仁且知智》)
    译:仁德,是用来爱人类的;智慧,是用来除去对人类有危害的东西的。(所以:用来。)
    3、德才兼备
    故不仁不智而有材能,将以其材能以辅其邪狂之心,而赞其僻违之行,适足以大其非而甚其恶耳。([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八《必仁且智》)?
    译:所以,没有仁德没有智慧而只有才能,就会将他的才能用来辅助他的邪恶、狂妄之心,辅助他的恶逆行为,这恰好足以扩大他的错误,增加他的罪恶。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
    译:才是德的依凭;德是才的统帅。??
    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
    译:君子挟持着才华去行善,小人挟持着才华去作恶。?
    小人只怕他有才。,有才以济之,流害无穷。([明]吕坤《呻吟语•用人》)?
    译:就怕小人有才,有才会助其行恶,祸害无穷。
    九、知行合一
    道德知识与道德践行是同一生命过程的两个方面,结合为一个整体。
    1、知行分离之现象
    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八《书林司?训卷》)
     译:到了后世,功利之说越来越兴盛,不再知道有实实在在的明德亲民,士人都用花言巧语来粉饰自己的狡诈,用虚伪的言词互相规劝,因为利益的不同而相互倾轧,外面外表衣冠楚楚,内心却是禽兽,然而仍自认为是从事于圣贤之学。这样就想挽救世道,回复到三代,唉,真难啊!我为此担心,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纠正致知格物的谬误。想以此来端正人心,消除歪理邪说,以求弘扬先圣之学。(逮:到,及。揭:提出。)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明]王守仁《传习录》中)?
    译:在心之外寻求义理,这就是知与行分为二;在我的心中寻求义理,这是圣人门下知行合一的教导。 
    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传习录》中)?
    译:如果说要学习孝道,就必须辛劳供养,亲身践行孝道,然后才叫做学习孝道,难道仅仅是空谈就可以说成是学习孝道吗?(遂:就。)?? 
    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答友人问》)
?译:如果践行当中没有精察明觉,这便是盲目的践行,这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一个“知”字。知道义理而不能达到真实、深刻的程度,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一个“行”字。(冥:音míngɡ,昏暗。笃实:dǔshí,坚实。:)
    2、自己的生命是道德知识的实践主体为仁由己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荀子•劝学》))?
    译:君子所学习的道理,入于耳,保存于心,表现在四肢上,体现在日常行动中。(着:保存。布:表现。四体:即四肢。形:体现。动静:举止。)
    圣人之道入耳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己者,陋矣。([宋]周敦颐《通书•陋》)?
    译:圣人之道进入自己的耳朵里,存放在自己的心灵中,内化于己而成为德行,将它付诸实践而成就事业。那些以(圣人的)文辞标榜自己的人,太浅薄了。??
    学不要穷高极远,只言行上检点便实。今人论道,只论理,不论事;只说心,不说身。其说至高,而荡然无守,流于空虚异端之归。([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二)
? 译:学习不要好高骛远,只要在自己的言行上检点就行了,。现在的人论道,只空口谈论道理,不谈论事情;空谈心性,不身体力行。它们的说法很高妙,但是空荡荡的,无法操作,流于空虚之中,流于异端邪说。
? 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
     译:读书,穷究道理,应当亲身体验……读书不能单从书本上寻求义理,应该反过来亲身践行。
     读书做人,不是两件事。将所读之书,句句体帖到自己身上来,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若不将来身上理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只算做不曾读书的人。?([清]陆陇其《示大儿定征》)?
    译:读书与做人,不是(各自分开的)两件事。拿所读的书,每句都在自己身上体会运用,这便是做人的方法,这样才叫做能读书;读书人如果不拿(书中的每句话)来自己身上理解、体会,那么读书是读书,做人是做人,只能算做没有读过书的人。?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清]颜元《颜元集•存学编》卷二)
    译:心中明白,嘴中谈论,纸上写出来,但不是自己亲身做过,都是无用的。(醒:悟。)??
    3、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知行统一
    知其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则必实致其温清之功,而后吾之知始至;知其如何而为奉养之宜,则必实致其奉养之力,而后吾之知始至,如是乃可以为致知耳。([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八《书诸阳伯卷》)?
     译:知道(使父母)暖和或凉爽的仪节,就必须从实际中产生暖和或凉爽的功效,然后我的真知才到来;知道该如何(对父母)敬奉和供养,就必定从实际中致力于敬奉和供养,然后我的真知才到来,这样才可以算是“致知”。??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明]王守仁《传习录》中)?
    译:至于我所说的“致知格物”,是在万事万物中展现我心中的良知。我心中的良知就是天理,在万事万物中展现我心中的良知,那么万事万物之中就存在义理了。??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
    译:义理是践行的主观精神,践行是义理的实际功夫;义理是践行的开始,践行是义理的实现。?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传习录》中)?
    译:道德认知的真实深刻处,即是践行;践行的明觉精察之处,即是道德认知。?? 
    4、内心的活动即是道德践行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译:我今天谈论知行合一,正是需要人们晓得,一个念头产生之处,就是行了。念头产生之处若有不善,就要将这不善的念头消除,而且要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不使那个不善的念头潜伏在心中,这就是我的立言宗旨。?? 
    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凡其发一念而善也,好之真如好好色,;发一念而恶也,恶之真如恶恶臭,则意无不诚而心可正矣。([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
    译:心的本体,本来是正的,因为意念产生然后才有不正。所以要端正人心,必须就在他欲念产生之处纠正他。凡是他有一个善的念头萌生,喜好这一善念它真的就如同喜好美色一样;凡是他有一个恶的念头产生,厌恶它真的就像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一样,那么意念就无不是真诚的,心就得以端正了。??
?十、学习之道
    1、因材施教
    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汉]徐干《中论•贵言》)?
    译:教育人一定要依据人的特性,治理水必须根据水流的态势。(因:依,顺着。)
?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宋]张载《张子全?书•语录抄》)??
    译:教育人很难,一定要挖掘人的潜能,才不会耽误人。(至:最。)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宋]朱熹《四书集注》)
    译:圣人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资质。资质差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质好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不会有被遗弃的人。?2、博专统一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译:广博学习又能志向专一,向别人请教,又勤于思考。
    明鉴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汉]贾谊《新书•胎教》)?
    译:明亮的镜子是用来照见形体的,过去的往事能是用来了解现在的。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
    译:书多读几遍,道理自然就明白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译:读通了很多的书,写起文章来如有神灵在帮助一般。??
    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宋]程颐《为家君作试汉州学策问之二》)?
    译:学习贵在精专,而不以泛泛而学为可贵。
    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宋]程颢 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
    译:必须是今日穷究一物,明日又穷究一物,积累多了,然后自然有豁然贯通之处。
    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周知,亦非一人所能独成,必兼收博采,治理可望焉。([元]张养浩《风宪忠告•荐举第六》)?
    译:天下的事情,不是一个人所能完全知道的,也不是一个人所能独自搞成的,一定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有希望做好。?
    学博而后为约,事历而后知要。([明]王适廷相《慎言•?见闻》)??
    译:学习广博,然后才能得到要领;亲历事情,然后才知道其本质。(约:要领,要点。要:本质。)??
    3、虚心求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择其中善的的优点人来向他学习,对于不善的现象,缺点就要改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聪明好学,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耻辱。??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人》)?
    译:善于学习的人,取人之长来补己之短。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清]李惺《西沤外集•药言剩稿》)?
    译:在境遇上不要埋怨我不如别人,不如我的人还很多;学问上不要讲我胜过别人,胜过我的人还很多。?
?朱子曰:“近世学者,]不能虚心退步,徐观圣贤之所言以求其意,而直以己意强置其中,所以不免穿凿破碎之弊。”([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二)?
    译:朱子说:“近世以来的学习者,不能虚心谦让,仔细品味圣贤所说的话来寻求他们的本意,而是以自己的意见强行放置于其中,所以不免有穿凿附会、支离破碎的弊端。”?
    4、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时时温习,觉滋味深长,自有新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四)?
    译:时时温习就会觉得其味无穷,自然会有新的收获。
?5、循序渐进
    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七四《穷理篇》)
    译:如果不获得前面的知识,就不能去寻求后面的知识;不理解这个问题,就不能理解另外的问题。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译:读书的方法,最好是循序渐进,达到精微之处。
?6、熟读精思
    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宋]朱熹《读书之要》)?
    译:看书首先必须熟读,使书中的话就像从自己口中说出的一样。然后进行细致认真的思考,使书中的意思都好像是出自于自己的心中,这样就可以说有收获了。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宋]陈善《扪虱新话》)
    译:读书只有牢记在心,才能每天都有效果。?
     7、重在心悟
    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宋]程颐、程颢《二程文集》卷14十四《与方元寀手帖》。《手帖》)?
    译:今天研读经书的人也太多了,但是像买椟还珠那样的毛病,人人都有。经书,是借以记载大道的。诵读了经书的文辞,理解了字句含义,却没有悟到其中的大道,那就变成无用的糟粕了。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训学?斋规》)??
    译: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上心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明]王守仁《传习录》下)?
    译:必须是心中领会。心中明白了,书中的含义自然融会贯通。如果心中不理解,只去解释书上的文义,就会产生歧义。
?8、读无字书?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卷十六)??
    译:不忘记前面发生的事情,可以作为将来所做的事情的?老师。???
    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的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明]王守仁《传习录》下)??
    译:古人的言论,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来的,因此说得十分亲切。流传到后世,被人情世故歪曲了。若不是自己经历过,如何会得到他那么多的良苦用心之处?
   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明]洪应明《菜根谭》)?
   译:人们只知道读有字的书,不知道读无字的书;知道弹有弦的琴,不知道弹无弦的琴。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明]鹿善继《四书说约》)?
    译:读有字之的书,却要识得没有文字记载的道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曹雪芹《红?楼梦》)??
    译:明了世间事务,那就是学问;做人干练而通达,那就是文章。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回)?
    译: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会增长一分智慧。?
    9、尊师重道?
    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吕氏春秋•劝学》)?
    译:教师老师必须讲道理,行正义,才能得到尊敬。??
    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师之谓也。([汉]韩婴《韩诗外传》)?
    译:不讲话就有信誉,不发怒却很有威严,就是老师的样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译:老师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而不请教老师,这个疑惑就始终不会得到解决。(受:同“授”。惑:疑难。孰:疑问代词,谁。)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译:爱护太多,担忧太多……虽说是关心它,其实是害了它;虽然说是为它担忧,其实是仇视它。??
    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五灯会元》卷四“从谂禅师”)?
    译:正派的人讲说邪法,邪法都会变成正理;邪恶的人讲说正理,正理也会变成邪法。??
    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译:凡是批评我的过失的人,都是我的老师。
?必以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明]王艮《心斋语录》)?
    译:一定要以修养自己为根本,这样才能树立师道。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译:教导子女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清]李汝珍《镜花缘》引俗语)?
    译:求学问不分年龄大小,有才能的人为尊。(大小:年长年幼。)?
    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清]魏源《默觚•治篇》》)?
    译:“教”是用言语来感染对方,“化”是用精神来感染对方。??
    10、启发教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译:不到他们想问题而想不清的时候,我不会去启发他;不到想表达而说不出的时候,我不会去启发他。教给他某一个方面,他不能由此而推知相关的其他它三个方面,我就不再教他了。(愤:憋闷,郁积。悱: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学了不思考就迷惘,思考了却不学则就危险了。(罔:迷惘。殆:危险。)
?11、专心致志?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译:刻几下就放下,连朽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就是坚硬的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器。(锲、镂:都是雕刻。)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礼记•大学》))?
    译:心意不用于此,那么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了也不知其滋味。(焉:于此。)
?12、勤奋学习?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无名氏《长歌行》)?
    译:年轻时不努力,衰老时枉自悲伤。(徒:空。)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颜真卿《劝学》)?
    译:少年时代不知及早勤学,到了晚年就悔恨读书迟了。?
    皇天不负苦心人。([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3939三十九回)?
    译:上天不会辜负苦心学习的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增广贤文》)?
    译:一年的事应在春天就谋划,一天的事情应在黎明时安排,一个家庭的大计在于和睦,一生的大计在于勤劳。
?13、切忌浮躁
    今学者之病,最是先学作文干禄,使心不宁静,不暇深究义理。([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三)?
    译:现在学习者的毛病,就是先学怎样通过文章来获得禄位,使得自己心中不得安宁,没有时间去探究义理。?
    为学作事,忌求近功;求近功,则自画气沮,渊源莫极。([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译:做学问或办事情切忌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会自我限制,意气沮丧,达不到根本之处。(画:划分界线。渊源:本源。极:达到。)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发布于:陈杰思学术网:www.chenjiesi.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恭制  张家界市天门路下白鹤嘴98号

建站日期:2008年8月8日 联系我们: zjjgxw@163.com TEL:0744-8266098

湘ICP备09022261号   

louis vuitton bags louis vuitton handbags Jordan 11 Retro cheap jordan shoes cheap jordan shoes Air Jordans Shoes beats by dre cheap monster beats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