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新华章
时间:2012-12-26 21:09 来源:张家界国学网 作者:伍大荣 点击: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衔接、相互贯通和内在结合,从而使我们今天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气息,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高度统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是民族赖以生存的基础和继续发展的前提,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力量,最终体现为文化的力量。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盛。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一席,就在于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应对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核心是文化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即使是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实现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同时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蕴含着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哲学思想和科学人文精神,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文化背景。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长廊,各种历史文化科目门类齐全,流传的各种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与我国相比。历经五千年的锤炼和洗礼,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形成了强大的生命力。如唐诗的豪放气质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繁荣的特征,宋词的阴柔之美反映了宋代“山河破碎”的时代景象。中国传统文化既以经典文献等客体形式存在和延续,比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左传》、《吕氏春秋》、《易经》、《资治通鉴》……等等,读后能使人品味人生之真谛、领悟万物运行之玄妙、渗透事物发展之必然,每读一本就是享受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它又以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尚习俗等主体形式存在和延续,对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同样也将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毛主席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毛主席的智慧和思想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他的论著大量汲取了如《二十四史》中的中国文化典籍的精华。从《毛泽东选集》中可以看到他引用过几十种典籍。毛主席吸收中华传统文化重在古为今用不读死书,重在独立思考摄取精华,重在总结和批判,善于运用理性思维突破传统。可以说,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有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背景和基础,毛主席的每个重大理论、重要思想,都融合贯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所以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六中全会《决定》“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的精神,以毛主席为榜样,以强烈的责任感继承祖先留下的极其丰厚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努力奋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蓄着道德文明的力量,中华民族道德观融入了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成为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撑。我们倡导遵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等,这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成要素,这些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内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性,是对两千多年儒家传统道德体系和德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厚的道德底蕴,我们从一些文化经典的精碎语句中可见一斑,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家者不知有官方能守分,在官者不知有家方能尽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反映出做官人应有的责任和清廉。文化典籍所包含的“修身之道、齐家之方、治国之经”,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诫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树立立党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爱、孝悌、忠信、智勇、礼让、和善等,都是历代传承的道德规范的信条。“仁”是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和精神境界,孝悌的本质是仁爱兄弟、尊敬父母,百事孝为先是国民公认的美德;忠诚守信,是每个中国人立身行事的准则,历代都倡导“诚为立身之本”,“智者不感、勇者不惧”,表明不能虚伪和骄傲,为正义的事业而无所畏惧、敢作敢为;礼让、和善强调自我修养,做到“温、良、恭、俭、让”。这些实质性的规范,今天仍然是我们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中华传统文化中凝聚着中华民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汉使苏武饮雪吞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而赋《离骚》、司马迁忍辱而作《史记》等等,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道德人格在今天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中获取精神鼓舞和力量,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民族素质。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史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一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要全面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历史的高起点上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深入挖掘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汲取科学合理的内核,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涵养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二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流传下来的丰富文化遗产,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必须大力保护,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大力推进古籍资源数字化,切实保护好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使之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必须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使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渗透融入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去。三要共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中华优秀文化能够一脉相承,靠的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薪火相传、接力推进、开拓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结合中小学教学特点融入传统文化教育,面向高校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要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人民群众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推动少数民族文化改革创新,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台湾、香港、澳门与祖国大陆文化同根同源,要促进其相互间文化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共同继承好、弘扬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生活化、社会化、教育化、网络化。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从最基础的典籍着手,从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和规范做起,在文化建设方面多做扎扎实实的工作:一是现代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特别是运用现代科学手段认真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使其现代化,切实保护好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二是生活化。要逐步使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规范。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形成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创造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维护公平、伸张正义的社会氛围。三是社会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社区和社会,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四是教育化。使中华文化成为小学、中学、大学的重要课程。要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全国学生特别是中小学中广泛开展诵读经典学做先贤活动。五是网络化。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与现代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要使全国各族人民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繁荣发展中国先进文化,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新篇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必须利用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让全国各族人民共享文化改革与发展成果。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文化的发展繁荣不仅要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出人才出精品,归根到底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数量增加,质量提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人民群众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形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业态创新,文化机制创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国。
培育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从国情出发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把我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的学习态度,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继承和弘扬光大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努力结合自己的思想、工作和学习实际,结合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以实际行动不断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新篇章,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文化强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怕聪明才智。
(作者系:1993年被评为湖南省首届优秀理论家,张家界市社科联原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
张家界市国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 上一篇:“八荣八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下一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