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荣八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时间:2012-12-17 21:37 来源:张家界国学网 作者:伍大荣 点击: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精神土壤,必须有对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的价值吸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价值体系,正是植根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相接,是对传统道德价值的凝炼表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爱国主义是对国家民族的一种深厚感情,尽管在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民族概念的具体内涵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的情感内核却是千古一脉,绵绵不绝。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爱国首先是一种社会责任。儒家思想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治国理天下是个人修身的极终目标,由此产生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礼记·儒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是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表现出一种“烈士之爱国也如家”的爱国情感。在传统道德文化中,爱国主义还是不同出身,不同地位,不同处境的人们共同的情感指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总是深切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所以《左传·昭公元年》中说:“临患不忘国,忠也。”苏询在《管仲论》中说:“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利于国者爱之,害之国者恶之”。爱国、害国犹如冰炭水火,爱憎泾渭分明。“剖心非痛,害国为痛”,这是一杆爱国情怀的价值标尽。时至今日,社国统一大业尚未成功,两岸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和谐统一凝聚大业。根植于中华传统和谐文化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将成为凝聚两岸人心的思想基础,成为实现两岸和谐统一的动力源泉。
二、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天地之间,莫贵于民。重民、爱民、为民,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道德。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通过总结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不但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全面认识,也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洞察。“民本”思想的历史脉络清晰可寻,已经成为儒家倡行德政的支柱理论之一。明末清初,“民本”思想还被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全面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清末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手中锐利的思想武器。
正因为民本主义在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成为历代政治精英、知识精英的政治信条,并付诸于他们的政治实践、道德实践和创作实践。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问题,向来是政治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必须看到,由于历史局限,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是从维护当权者统治的角度去处理安民与安邦的关系,在如何对待人民的态度和宗旨上,仅停留在“养民、富民、使民”的功利层次上,不会把服务与背离人民作为明辩荣辱之分的分水岭,更无法上升到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高度。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力量的源泉。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赋予了古代“民本”思想全新的理论内容和时代内涵。
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在中国几千年和谐文化的文明史上,一直伴随着中国人对未知世界与事物的无穷探索与思考。“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我们的祖先在天文、地理、数学、医学、建筑、艺术等各个科学知识领域进行发明创造和探索,不但产生了包括四大发明在内傲视世界的科学成就与技术文明,产生了以中国文化为底蕴,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道德理想与科学精神,而且树立了尊重科学知识、鄙视不学无术、愚昧无知的道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体现在:一是尊重科学知识本身。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科学知识的巨大力量、王充《论衡·效力篇》中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这比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要早1500多年。二是求知、求解精神强烈。我国古人总结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等求知好学的至理名言。三是尊重知识分子尤其尊重教师。“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便是中国历代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极好证明。四是鄙弃不学无术与蒙昧无知。王充的《论衡·实知篇》中指出“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孟子·滕文公上》中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中国古代强调科学知识的德育功能及在改造、教化民众方面的重要性,与古希腊苏格拉底“善即知识”之论无疑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致富,是历代中国人毕生恪守的朴素真理。懒惰与勤劳是两种泾渭分明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生态度会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古人对此有深刻的洞察和总结。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宴安鹤毒,不可怀也”,懒惰永远是失败的起点,贪图安逸消磨腐蚀人的意志,最终使人一事无成,甚至祸及其身。勤劳永远是幸福的支柱,通过辛勤劳动,人们不仅可以创造物质财富,还能获得精神享受。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最朴素的道德评价和价值选择,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劳美德和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精辟概括。这种风兴夜寐、不惮辛劳的传统美德,历来为中国共产党所继承、坚持、发扬和践行。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俗禄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抗天精神……这些激励共产党人和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中,无不闪耀着辛勤劳动的光辉。正是这样扎根于辛勤劳动的土壤中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不断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胜利的法宝。
五、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
在中华传统和谐文化中,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的价值理念贯彻于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等社会历史生活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在人际关系上,用“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辅人无苟、扶人无咎”的道德原则处理人与人的感情关系和物质利益、尊重、帮助、宽容每个社会成员,以实现人际关系和谐温馨协调。在群体关系上,提倡患难相恤、邻里互助,如北宋时期吕大钧、吕大临与邻居亲友共同制定的《吕氏乡约》,就是用契约规范的形式确定乡民互助互利互济之内容。在民族关系上,用“修文德以来之”的政策实现民族团结,主张修明政治、宣教文德,用先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感化、带动、团结少数民族,促进各民族间互利互助、共生共荣。在国家关系上,以《尚书·尧典》中,“协和万邦”为宗旨处理国家与地区间的关系,反对损人利已式的武力征伐与战争兼并。《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提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侩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就是说当其他国家造受水旱、饥荒、瘟疫、战难、地震等天灾人祸时,要及时集聚财物进行安抚援助。
六、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在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诚信是一种尊崇的人生态度和道德修养。儒家对诚信推崇备至,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信”是五常之一,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准绳。诚信是商贾立业获利之本,我国自古就有“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的商贾信条。诚信是社会交往的精神纽带与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基石。“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交往是一种道德义务与社会职责,能够减少成本和内耗,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诚信是治国理政的政治原则和道义支撑。诚信为政,可以取信于民,从而政通人和,百废惧兴。因此,《左传·僖二十五年》中说:“信,国之宝也。”
与“信”一样,“义”是一种正当的、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操守和行为规范。“信”与“利”、“义”与“利”,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其间的选择往往是个体道德操守的价值标尺。先义后利、见利思义是传统义利观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强调“见利思义”,“义以为质”,反对见利忘义,认为“放手利而行,多怨”。孟子提出先义后利,以义统利,以培养“配义与道”的浩然正气。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统一”,都是以义为宗、以信为尚,把义作为人的根本特点和价值取向,认为公利高于私利,为历代思想家所推崇,逐步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今天我们提出的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正是继承了中国传统义利观中的优秀成分,树立了一种诚信重义、义利统一的道德观,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建立了完善的伦理准则。
七、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是国家立法、执法、守法的灵魂;遵纪守法是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体现着道德与法律的内在统一。援礼入法、引德入律,通过道德自律消解犯罪意识,这是历代中国人的遵纪守法意识的思想根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礼法并用、德刑并举为主要特征。《大戴礼记·礼察》说:“礼者禁将已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礼从人们的思想意识入手,防备犯罪行为于前,是治本;法从民众的外在约束着力,惩罚犯罪行为于后,是治标。礼法并行,德刑并举,两者刚柔并济,相得益彰。这种道德体系与法治体系的同构,强调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共同发挥道德与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这正是中华民族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和谐文化民主法治不可或缺,以道德教化手段提升民族的法治意识,使法律得到道德的有力支撑,让法律精神深入人们的内心、转化为人们的信念,获得普遍性和权威性,与道德精神一道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形成知荣知耻、自省自律的道德风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八、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谣逸为耻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尊重和倡行艰苦奋斗,鄙视和抵制骄奢谣逸,是历代有识之士的一致认同。在他们看来,艰苦奋斗与骄奢淫逸不仅是一个人不同的人生态度,还体现了不同的精神品质与人格操守。《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孔子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艰苦奋斗也是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修炼多从苦处来,艰苦能励志,骄奢则颓废;奋斗能创业,淫逸则丧志。“艰难困苦,王汝于成”,历代成功人士无不经历过艰难困苦。从国家社会看,艰苦奋斗与骄奢淫逸还是不同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与国家存亡大有关系。墨子提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围炉夜话》中说:“门户之衰,总由于子孙之骄惰。风俗之坏,多起於富贵之淫奢”。“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此训千正万确。
中国古代讲究诗礼传家,耕读传家,其中倡勤俭、戒淫奢是历代政训、家训中教育子孙的重要内容。《尚书·无逸》记载周公告诫周成王,应知晓稼穑之艰难,勤于政务,不要贪图安逸,免蹈殷商之辙。明代朱伯庐在《治家格言》中要求子孙“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陶渊明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内容也为我们今天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我们的伟大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我们要继承祖先的光荣,必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创造出新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才能实现我们梦寐以求的文化强国之梦。
(作者系:1993年被评为湖南省首届优秀理论家,张家界市社科联原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
张家界市国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 上一篇:领导干部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下一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