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国学网

春秋战国时期张家界市境隶属楚国

时间:2012-12-07 23:02 来源:张家界国学网  作者:戴楚洲  点击:次
    近几年来,张家界市掀起了先秦时期历史文化研究热潮。个别人误认为张家界市境是春秋战国时期庸国所在地。根据历史古籍、出土文物,并且运用史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就会厘清事实真相:“春秋战国时期,今张家界市境隶属楚国”。清代王先谦在《湖南全省掌故备考》一书中明确地说:“澧州(含今张家界市),《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属楚(国)。”湘西自治州文化局副局长邢敏建在《积淀丰厚的酉水文化》一文中提出:春秋战国时期,酉水流域主要分布楚、巴、濮三个民族。在楚未进入湘西之前,这里居住着当地的土著民族“百濮”;从春秋早期开始,楚国势力逐步进入湖南境内。到战国中期,楚人已在湖南全境建立统治。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经营西南地区,使大量巴人进入湘西,形成“百濮”、巴人杂居的局面。邢敏建还提出了“楚人为土家先民一部分”的新观点。
    著名楚史研究专家张正明说:楚人是始祖祝融之后。《史记•楚世家》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别称高阳)生大称,大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氏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为祝融。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讨逆,不力,为帝喾所诛。以其弟吴回继任火正,仍称“祝融”。遂平共工氏,后世祀之为火神。吴回生陆终,陆终第六子名季连。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穴熊裔孙南移至“蛮夷”之地。据《世本》记载,迄至商朝末期,季连后裔“楚鬻熊居丹阳”,修研齐治平政学问,具治国安邦之才。年高九十,雄心勃勃。当年,周文王姬昌起于岐山,天下贤士俱来,鬻熊也投奔姬昌。周文王惋惜地说:“老人家虽有雄才大略,只是风烛残年,能光耀几时?”鬻熊自信地说:“使臣捕兽逐鹿确实老矣。若使坐帷幄运筹,决胜千里,臣年尚少啊!”于是,两人谈起天下大事与治国之道,周文王对鬻熊大加赞赏,用为谋士,遂以为师。后来,周文王被纣王囚禁,鬻熊设法营救,并辅佐他推翻殷商,成为周朝开国功臣。鬻熊去世以后,其子孙为纪念父祖德业,遂以鬻熊之字“熊”为姓,称熊丽、熊狂、熊绎,此乃熊姓由来,鬻熊被熊姓后裔尊为熊氏得姓始祖。
    “荆楚”始见于商代。《诗经·商颂》云:“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挞彼殷武,奋伐荆楚”。商代中期,高宗武丁征伐世世代代居住在汉水流域荆山一带(今湖北省南漳县西)的土著民族“荆楚”部落。到了殷周之际,“荆楚”部落发展成为强大地方势力。其西北为庸人、西南有濮人、北是邓人,都臣服于周朝。西周时期,楚人分布在汉水流域到长江中游两岸。周王朝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在汉水流域沿岸建立一些姬姓国。史学界专家普遍认为:西周初年,周成王即位后,举文武勤劳之后嗣,封鬻熊博学多才的曾孙熊绎于“荆楚”之地,始建“楚子之国”,建都丹阳(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城),“楚”乃成为邦国之号,并为族名。楚国始封诸侯国君熊绎封于“荆楚”,国弱民贫,兵微将寡,受周王室与诸侯国欺侮,乃以丹阳为立足点,带领楚人开垦荆山,开拓江南。《史记·楚世家》所载:“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楚国每年向周王室进贡“包茅”(《左传》僖公四年》)。但是,由于楚人被周王朝视为“蛮夷”,因而不能参加中原会盟。《国语》明载:“楚虽蛮夷,不能宝也”。熊绎子孙熊艾、熊胆、熊胜、熊杨、熊渠五代国君,惨淡经营半个世纪,楚国疆域日扩,财富日增。东周早期,楚国国君熊通自称楚武王,开始设县,派遣县尹。其子楚文王熊赀于公元前689年由丹阳迁都至郢,建纪南城(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西北五公里),楚国有地千里,并创造了“荆楚文化”。如新校楚辞序载:“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
    春秋末期,楚国在澧水流域设置白县,县令是熊胜,为今张家界市境设县之始。据清代《康熙慈利县志》记载:“楚平王之孙白(熊)胜为白县尹,僭称公,筑城于阳山之麓、零水之旁,即今白公城址也。”清代《嘉庆慈利县志》亦载:“春秋时设县尹,县东有白公城。”今张家界市境有史可查的最早的城邑白公城出土了钵、罐、豆、筒瓦、板瓦等文物。春秋时期,楚人分布在洞庭湖周边和沅、澧中下游。春秋初年,楚人向南扩张,最先进入澧水流域,并将澧水流域纳入楚国版图,“荆楚文化”成为澧水流域多元文化的主体。春秋早期,大批楚人越过长江,征伐澧水流域,遭到土著“濮人”反抗。《史记》和《国语》都有楚国国君蚡冒率兵进入濮人居住地区的记载。公元前704年,楚武王熊通率兵占据澧水两岸“濮地”。战国早期,楚国始在洞庭湖西岸设置黔中郡。楚国为了抵御秦、巴等国进攻,修建黔中郡城,作为军事城堡。黔中之名始见于《战国策》:“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杨宽在《战国史》一书中说:黔中郡“因黔山(在今保靖县首八峒)得名,辖境有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楚国黔中郡西与巴国接壤,西南至夜郎国。自吴起相楚南征后,楚人逐步分布在湖南各个地区。据《后汉书•南蛮传》载,公元前385年,楚悼王命令楚相吴起变法以后,楚师“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史记》记载:楚宣王时,“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战国晚期,秦国多次进攻黔中郡。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郡腹地,但不久被楚国收复。公元前277年,秦国将领张若率兵征伐楚国五溪地区以后,把楚国的巫郡及黔中郡合并成为秦黔中郡。唐代《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记载:“秦黔中故郡城在(沅陵)县西二十里”。唐代《括地志》亦载:“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县西二十里。”史学研究专家认定秦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县太常乡窑头村窑头古城。公元前223年,楚国为秦国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三十六郡。其中,黔中郡辖慈姑县和武陵县等县。
    历史文献早有许多春秋战国时期澧水流域隶属楚国的古籍。据清代《康熙慈利县志》载:“慈利(含今张家界市境),秦慈姑(县)也。《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属楚。”清代《光绪湖南通志》亦载:“荆州之域,商周时为蛮、蜑所居。春秋战国属楚,秦置黔中郡。”清代《道光永定县志》又载:“春秋战国时属楚。”清代《同治桑植县志》还载:“春秋时属楚。”近年来,澧水流域出土了许多战国时期楚人文物,具有荆楚文化特色,印证春秋战国时期今张家界市境隶属楚国。张家界市城区大桥路战国墓、邮政大厦战国墓和欣业家园战国楚墓出土铜矛、铜戈、铜剑、铁剑和木剑等楚人文物400多件。1978年,慈利县零阳镇戴家岗春秋战国遗址出土楚人文物鬲、罐、豆、盆、缸、瓮、甑、筒瓦、板瓦等陶器和斧、凿等石器,具有楚国文化特点。1981年,慈利县城官地黄牛岗6座战国早期楚墓出土了青铜器鼎、剑、戈、矛、戟、铎、勺和陶器钵、壶、罐、鼎、盘、豆、勺等。1987年,慈利县城关镇石板村、零溪村36座战国中期楚墓出土铜器、陶器和漆木器300多件。其中,铜戈、铜铍、铜镜和木镇墓兽虎均属湖南罕见。还出土楚简1000多枚,共计2万多字,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数量最多的楚简,内容为我国最早史书之一。2003年,石板村骑龙岗发掘战国至西汉墓葬318座,出土铜器、铁器、陶器、瓷器、玉器、木器和礼器等各种文物2000多件。永定区古人堤战国遗址出土了鬲、鼎、盆、罐、壶、豆和筒瓦、板瓦等文物。1991年,永定区三角坪战国墓出土了青铜剑、铁剑和鼎、壶等陶器。2002年,在欣业家园发掘战国楚墓数座,出土文物300余件。其中,楚剑、碧玉、木剑、漆木器等尤为珍贵。古墓群占地1500平方米,两座较大楚墓形制规格甚高。桑植县8处春秋中期遗址出土了楚人的“鬲足”等陶器。1990年,桑植县朱家台发掘战国墓22座,出土陶器58件、铜器2件、铁器2件,吸收了楚文化因素。
    春秋早期,大量楚人向南迁移,澧水流域出现濮人、巴人和楚人等多元文化融合局面。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游历沅澧流域后,写下了《离骚》和《九歌》等诗篇。“南蛮文化”在荆楚文化中起了作用,《九歌》所祭大司命、湘君等神是屈原流放到江南后看见“南蛮”祭祀的神。《楚辞》这种诗体对武陵文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清代《道光永定县志》亦载:“楚南夙号多材,澧浦代生哲士。永邑虽属边陲,而屈骚宋赋,不辍披吟;车渚范台,实相景仰。”《民国慈利县志》描述了屈原对武陵文化的影响:“屈原遁楚澧浦、涔阳,擅名骚雅,搴兰写怨,厥体芬芳。顾承学撰述千年莫闻。”秦灭楚后,澧水流域部分楚人后裔演变成为土家先民之一。“荆楚文化”对土家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土家族人聚居的澧水流域因为山高水深,交通闭塞,仍然流行荆楚文化遗风,荆楚文化因子仍然留在土家文化之中。《楚辞》有关篇章与土家文化有许多联系,对土家戏剧茅古斯的衣食和农事就有如实描写。屈原《九歌》写道:“洞庭波兮木叶下。”土家族《梯玛歌》也有《颂洞庭侯主太》等歌词。澧水流域土家族人办丧事时还唱屈原的《国殇》,还傩愿时又唱屈原的《少司命》。楚人崇凤,土家族人在神龛上插雉鸡尾就是崇凤遗俗。


 
  
楚国凤图腾文物

(作者系: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张家界市国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恭制  张家界市天门路下白鹤嘴98号

建站日期:2008年8月8日 联系我们: zjjgxw@163.com TEL:0744-8266098

湘ICP备09022261号   

louis vuitton bags louis vuitton handbags Jordan 11 Retro cheap jordan shoes cheap jordan shoes Air Jordans Shoes beats by dre cheap monster beats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