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礼
时间:2010-12-29 14:04 来源:张家界国学网 作者: 点击:次
主题题解:“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否定和否定批判的。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
一、礼的精神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
1、恭敬
敬者,礼之本也。(《日讲礼记解义》,卷二十七,《礼器》)
译:“礼”的实质在于尊敬,是礼的本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八佾》)
译:孔子说:“居于上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中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敬者,礼之本也。(《日讲礼记解义》,卷二十七,《礼器》)
译:“礼”的实质在于尊敬,是礼的本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八佾》)
译:孔子说:“居于上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中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2、仁爱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译: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礼?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乐????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译: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礼?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乐????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
译: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
译: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
二、礼的原则:
1、真诚: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论语•八佾》)
译:祭祖时感到祖先就在眼前,祭神时感到神就在眼前。孔子说:“我没有亲自参与祭祀,就等于没有祭祀。” (与:音预,参加,参与。)
1、真诚: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论语•八佾》)
译:祭祖时感到祖先就在眼前,祭神时感到神就在眼前。孔子说:“我没有亲自参与祭祀,就等于没有祭祀。” (与:音预,参加,参与。)
对忧人勿乐,对哭人勿笑,对失意人勿矜。(([明]吕坤:《呻吟语•《呻吟语•应务》))
译: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矜:自我夸耀。)
译: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矜:自我夸耀。)
2、简易: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译:林放询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问得很重要!礼,与其奢侈,不如俭约;丧葬,与其铺张浪费,不如真正地哀伤。”( 易:失常,过于浪费。 戚:音欺,忧伤。)
译:林放询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问得很重要!礼,与其奢侈,不如俭约;丧葬,与其铺张浪费,不如真正地哀伤。”( 易:失常,过于浪费。 戚:音欺,忧伤。)
3、克己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就趋向于仁道了。践行仁道,是由自己去做,难道是由别人去做吗?”颜渊说:“请问践行仁道的纲目是哪些?”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做。”( 一日:一旦。)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颜渊〉》)
译: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就趋向于仁道了。践行仁道,是由自己去做,难道是由别人去做吗?”颜渊说:“请问践行仁道的纲目是哪些?”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做。”( 一日:一旦。)
4、适度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宋] 郭雍:《郭氏传家易说》,卷四,《下经》)
译: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谓::称。)
5、和谐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 学而》)
译:有子说:“礼在应用中,和谐最为可贵。以前圣明君王的治民之道,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依此而行。有的时候也行不通,只知道一味地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约束,这也是不可行的。”
礼者,中也,过则为伪不可谓之礼。([宋] 郭雍:《郭氏传家易说》,卷四,《下经》)
译:所谓““礼””,就是恰到好处,过头了就成了虚伪而不再是礼了。(谓::称。)
5、和谐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 学而》)
译:有子说:“礼在应用中,和谐最为可贵。以前圣明君王的治民之道,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依此而行。有的时候也行不通,只知道一味地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约束,这也是不可行的。”
三、礼的价值
1、礼以养德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政〉)》)
译:孔子说:“用政令来教导人民,用刑法来整治人民,人民暂且免于犯罪,但缺乏廉耻感;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民众有廉耻感而且心悦诚服。”(道:通“导”,引导,教导。 齐:规范、,整治。 格:亲近、,服从。)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政〉)》)
译:孔子说:“用政令来教导人民,用刑法来整治人民,人民暂且免于犯罪,但缺乏廉耻感;用道德来教导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民众有廉耻感而且心悦诚服。”(道:通“导”,引导,教导。 齐:规范、,整治。 格:亲近、,服从。)
礼者,所以正身也。(《荀子•修身》)?
译: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
译:现在的人本性邪恶,必须依靠教师和法律来校正,接受礼义才得到矫治。??〖
译:礼是用来端正自身的。?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
译:现在的人本性邪恶,必须依靠教师和法律来校正,接受礼义才得到矫治。??〖
2、礼以立身?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
译:《诗经》激起好善恶(wù)恶之心,遵循礼才能立身处世,音乐可以成就人的道德情操。(诗:指《诗经》。)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译:恭敬而不知礼,就会疲劳;谨慎而不知礼,就会畏惧。;勇敢而不知礼,就会混乱;正直而不知礼,就会刻薄。(葸:畏惧的样子。绞:刻薄。)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
译:《诗经》激起好善恶(wù)恶之心,遵循礼才能立身处世,音乐可以成就人的道德情操。(诗:指《诗经》。)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译:恭敬而不知礼,就会疲劳;谨慎而不知礼,就会畏惧。;勇敢而不知礼,就会混乱;正直而不知礼,就会刻薄。(葸:畏惧的样子。绞:刻薄。)
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理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荀子•礼论》)
译:哪知谁知道恭敬辞让是用来确保平安的!哪知谁知道义理文化是用来陶冶性情的!
故君子非礼而不言,非礼而不动。好色而无礼则流,饮食而无礼则争,流、争则乱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七《天地施》)?
译:所以君子不说不合乎礼的话,不做不合乎礼的事。好女色却不遵守礼,就会下流放荡;饮食的时候不遵守礼,就会争吵争夺。下流放荡和争吵争夺就会导致混乱。
译:哪知谁知道恭敬辞让是用来确保平安的!哪知谁知道义理文化是用来陶冶性情的!
故君子非礼而不言,非礼而不动。好色而无礼则流,饮食而无礼则争,流、争则乱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七《天地施》)?
译:所以君子不说不合乎礼的话,不做不合乎礼的事。好女色却不遵守礼,就会下流放荡;饮食的时候不遵守礼,就会争吵争夺。下流放荡和争吵争夺就会导致混乱。
能行礼者,其身必安。([宋] 胡瑗:《周易口义•说卦》)
译:能行礼的人,他的身心性命是安适的。
译:能行礼的人,他的身心性命是安适的。
3、礼致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译:名号不正,则言辞就不顺;言辞不顺,则办事就不成;办事不成,则礼乐就不兴盛;礼乐 不兴盛,刑罚就不得当;刑罚不得当,人民就不知道怎么做。(中:得当。)
?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译:礼,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有利于子孙后代。(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后嗣:后代子孙。)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译:名号不正,则言辞就不顺;言辞不顺,则办事就不成;办事不成,则礼乐就不兴盛;礼乐 不兴盛,刑罚就不得当;刑罚不得当,人民就不知道怎么做。(中:得当。)
?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译:礼,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有利于子孙后代。(社稷: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后嗣:后代子孙。)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修身》)
译:人不遵守礼就无法生活,事情不按礼仪就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制度就不得安宁。
译:人不遵守礼就无法生活,事情不按礼仪就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制度就不得安宁。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史记•太史公自序》)?
译:礼是在行为发生之前发挥禁止的作用,法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才能施用。?
译:礼是在行为发生之前发挥禁止的作用,法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才能施用。?
礼者,法之大分,去争夺之道也。([宋] 朱震:《汉上易传》,卷三,《上经》)
译:礼是对规章制度的极大调和,是消除争夺的方法。(分:调和。)
译:礼是对规章制度的极大调和,是消除争夺的方法。(分:调和。)
四、礼的规范:
1、尊老爱幼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 乡党》)
译:同乡人在一起喝酒时,只有持杖的老人出去后,才能跟着出去。(杖者:持杖而行的老者;。斯:才。)
1、尊老爱幼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 乡党》)
译:同乡人在一起喝酒时,只有持杖的老人出去后,才能跟着出去。(杖者:持杖而行的老者;。斯:才。)
2、容颜端庄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礼记•冠义》)?
译:礼义始于体态端庄,脸色和悦,言谈顺畅。??
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礼记•冠义》)?
译:礼义始于体态端庄,脸色和悦,言谈顺畅。??
容貌必庄。必端严凝重,勿轻易放肆,勿粗豪狠傲,勿轻有喜怒。([宋]程端蒙、董铢《程董二先生学则》)?
译:容貌必须庄重。必须端庄、严肃、稳重,不要轻慢、放肆,不要粗鲁、恶狠、傲慢,不要喜怒无常。
3、 九思九容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译:君子在九种情况下考虑:看的时候要看清楚;听的时候要听全面;脸色要温和;举止要恭敬;说话要忠实;做事要严肃认真;有不懂的地方想到向别人请教;愤怒的时候想到可能产生的恶果;看到获得利益的时候想到道义。
译:容貌必须庄重。必须端庄、严肃、稳重,不要轻慢、放肆,不要粗鲁、恶狠、傲慢,不要喜怒无常。
3、 九思九容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译:君子在九种情况下考虑:看的时候要看清楚;听的时候要听全面;脸色要温和;举止要恭敬;说话要忠实;做事要严肃认真;有不懂的地方想到向别人请教;愤怒的时候想到可能产生的恶果;看到获得利益的时候想到道义。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礼记• 玉藻〉》)
译:脚步要稳重,手势要恭敬,眼睛不要斜视,嘴巴不要乱动,不要高声喧哗,头要昂直,态度要严肃,举止要有气质,面色要庄重。(容:应当。)
译:脚步要稳重,手势要恭敬,眼睛不要斜视,嘴巴不要乱动,不要高声喧哗,头要昂直,态度要严肃,举止要有气质,面色要庄重。(容:应当。)
4、日常生活生活礼仪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清]李毓秀《弟子规》)
译:为兄之道是友爱,为弟之道是恭敬,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孝道就体现在其中了。将财物看得轻一些,怨恨怎么会产生呢?说话要忍让,怨恨就会消失。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弟子规》)
译:不论是用餐,或者是行走,都应该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就到场帮忙。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弟子规》)
译::称呼长辈,不能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不要逞能;路上遇见长辈,快步向前行礼;长辈没有事,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路上遇见长辈,骑马者要下马,乘车者要下车,问候长者并等到长者离去约百步之远,才可以离开。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清]李毓秀《弟子规》)
译:为兄之道是友爱,为弟之道是恭敬,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孝道就体现在其中了。将财物看得轻一些,怨恨怎么会产生呢?说话要忍让,怨恨就会消失。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弟子规》)
译:不论是用餐,或者是行走,都应该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就到场帮忙。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现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弟子规》)
译::称呼长辈,不能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不要逞能;路上遇见长辈,快步向前行礼;长辈没有事,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路上遇见长辈,骑马者要下马,乘车者要下车,问候长者并等到长者离去约百步之远,才可以离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弟子规》)
译:长辈站立之时,晚辈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指示坐下,晚辈才可以坐。在长辈前,声音要柔和适中,但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走向长辈,应快步向前,离开长辈时,必须动作必须轻缓。当长辈问话时,应当站起来回答,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弟子规》)
译:对待叔叔、伯伯,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同族的兄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弟子规》)
译: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迟;老年很容易来临,应当珍惜此时此刻。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大小便后回来,一定要洗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弟子规》)
译: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帽、鞋袜的放置都要有固定位置,不要乱放,避免脏乱。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弟子规》)
译:穿衣服要注重整洁,不必讲究华丽。穿着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及场合,要与自己的家境相应。 对于日常饮食,不要挑拣偏食,食量适中,不要过饱。年纪小,不可以饮酒,饮酒过量而醉倒,丑态毕露。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弟子规》)
译:走路时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 ,跪拜时要恭敬尊重。 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展开,腿更不可以抖动。(践:践踏,。阈:门槛。)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弟子规》)
译:轻缓地开门揭帘子,避免发出声响。在转弯时,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到棱角伤了身体;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样。做事不要匆忙慌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难,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凡是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不要接近;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绝对不要去寻问询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弟子规》)
译:入门之前,应问有没有人;进入客厅之前,应该出声让人知道。如果有人问“你是谁?”,应该回答名字,而不是说“是“我!”,让人无法分辨。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明明白白地请求。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借来的物品,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
译:长辈站立之时,晚辈不可以自行就坐,长辈坐定以后,指示坐下,晚辈才可以坐。在长辈前,声音要柔和适中,但音量太小让人听不清楚,也是不恰当的。走向长辈,应快步向前,离开长辈时,必须动作必须轻缓。当长辈问话时,应当站起来回答,眼睛不可以东张西望。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弟子规》)
译:对待叔叔、伯伯,要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同族的兄长,要如同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弟子规》)
译: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迟;老年很容易来临,应当珍惜此时此刻。早晨起床后,务必洗脸、刷牙、漱口。大小便后回来,一定要洗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弟子规》)
译: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帽、鞋袜的放置都要有固定位置,不要乱放,避免脏乱。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份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弟子规》)
译:穿衣服要注重整洁,不必讲究华丽。穿着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及场合,要与自己的家境相应。 对于日常饮食,不要挑拣偏食,食量适中,不要过饱。年纪小,不可以饮酒,饮酒过量而醉倒,丑态毕露。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弟子规》)
译:走路时步伐从容稳重,站立要端正。行礼时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 ,跪拜时要恭敬尊重。 进门时不要踩到门槛,站立时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着时不要双脚展开,腿更不可以抖动。(践:践踏,。阈:门槛。)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弟子规》)
译:轻缓地开门揭帘子,避免发出声响。在转弯时,保持较宽的距离,才不会碰到棱角伤了身体;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满的一样小心,进到没人的屋子里,要像进到有人的屋子里一样。做事不要匆忙慌张,因为忙中容易出错,不要畏难,也不可以草率、随便。凡是争吵打斗的不良场所,不要接近;邪恶下流、荒诞不经的事,绝对不要去寻问询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弟子规》)
译:入门之前,应问有没有人;进入客厅之前,应该出声让人知道。如果有人问“你是谁?”,应该回答名字,而不是说“是“我!”,让人无法分辨。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明明白白地请求。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借来的物品,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发布于:陈杰思学术网:www.chenjiesi.com/,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