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国学网

卷一 仁

时间:2010-12-29 14:04 来源:张家界国学网  作者:  点击:次
    主题题解: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仁即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爱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不同于功利原因的爱或基于本能的爱,。仁爱以人的良知为基点,依据远近关系向外层层扩展而形成自尊自爱、爱亲人、爱人民、爱天地万物四个层次。孔子明确指出仁爱的行为准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仁爱的对象从亲人推向人民,推向天地万物。仁爱最高的境界,就是程颢所讲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统一。倡导“仁”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相互关爱、重良知、重道德的民族品格。
    一、“仁”之的定义
     孔子将“仁”定义为“爱人”,“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最核心的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仁是爱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如果有志于仁道,就不会有恶行了。”(苟:假如。)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韩非子•解老》)
     译:仁,是说内心欣喜地爱别人。为别人的幸福而高兴,为别人的灾祸而难过。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唐]韩愈《韩昌黎集•原道》)
    译:博爱就叫是仁,行动适宜就是义,由仁义而行就是正道,圆满自足而不依赖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德。仁与义是内涵确定的名称,道与德是内涵不确定的称谓。
    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清]张英《聪训斋语》)
    译:与人相交往,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有益于他人,这就是善人。
?二、“仁”之的来源
    1、仁的品质来自于天地生养万物的精神。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
    译:天地的伟大品德就是生养万物。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为心。(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译:仁,是天地生养万物的心,人和物得到这种仁,以这种仁作为自己的心。
    2、仁来自于人的天然的善良本性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现在有人突然看见孩子即将掉入水井中,都产生了惊恐、同情的心理。这不是要同孩子的父母结交,也不是要在乡亲、朋友面前那里得到称赞,也不是厌恶小孩子惊叫的声音……同情之心,也就是仁的开端。(乍见:突然看见。怵惕:音([chùtì]),恐惧警惕。恻隐:音([cèyǐn)],同情。要:通“徼”(jiǎǎo),探求;求取。乡党:邻里。)
    三、仁与爱之的区别与联系?
    1、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建立在仁慈的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道德之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不是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由功利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故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宋]朱熹《论语或问》卷四)?
    译: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处。(朱熹《朱子语类》卷六)?
     译:仁就像是根,恻隐就像是萌芽。敬爱自己的亲人、爱护人民、爱惜万物,就像是从仁的根扩展到枝叶处。
    仁是根,爱是苗。(朱熹《朱子语类》卷二十)
    译:仁就像是根,爱就像是苗。
    只是一个心,便自具了仁之体用。喜怒哀乐未发处是体,发于恻隐处便却是情。((朱熹《朱子语类》卷六》))?
    译:正是同一个心,具备了仁的本体和功用。喜怒哀乐没有发动之处是本体;发动而表现为恻隐之处是情。(恻隐:同情,怜悯。)
    2、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
    一个人的仁慈品质,并不是只有在道德行为发生时才存在。当道德行为未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未发”的状态存在着;当道德行为正在发生时,仁慈品质即以“已发”的状态存在着。
    盖孟子所谓性善者,以其本体言之,仁义礼智之未发者是也。所谓可以为善者,以其用处言之,四端之情发而中节者是也。盖性之与情虽有未发已发之不同,然其所谓善者,则血脉贯通,初未尝有不同也。([宋]朱熹《答胡伯逢四》,《朱文公文集》卷四十六《答胡伯逢四》)
    译:大概孟子所说的性善,是从本体之处来说的,是指仁义礼智处于未发状态。他所说的可以成为善,是从其发用之处来说的。仁义礼智这四项,发用为情,便能符合正道。性和情虽然有未发状态和已发状态的不同,但是其中所讲的善,则是贯通于未发和已发之中,并没有什么不同。?
?3、仁是品性,爱是感情?
    仁与爱是相统一的,若割裂仁与爱之间的关系,则仁就成为空洞恍惚的东西,难于把捉握,更难于落实在现实人生中。如果割裂了仁与爱之联系,爱不以仁为根基,则爱就成为一种飘忽的情绪,流为索取式的爱。
    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宋] 程颢、程颐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
    译:爱是情,仁是性,怎能把爱等同于仁?
    盖专务说仁,而于操存涵泳之功不免有所忽略……而又一向离了爱字,悬空揣摸,既无真实见处,故其为说恍惚惊怪,弊病百端。([宋]朱熹《答张敬夫十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一《答张敬夫十六》)
    译:只讲说仁,便会忽略道德修养的功夫……又向来离开了“爱”字,只是凭空去揣摸“仁”,“仁”就不会有真实显现之处,所以,这种说法模糊、奇怪,弊端百出。
    四、仁爱之的对象
    1、自尊自爱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汉]扬雄《法言•君子》)
    译:人必定是自爱,然后别人才会去爱他;人必定是自尊,然后别人才会有人去尊重他。自爱,这是仁德的至高境界;自尊,这是礼仪的至高境界。(必:一定;。诸:作宾语,相当于“之”;。至:相当于“极”。)
   爱己者,仁之端也,可推以爱人也。([宋]王安石《荀卿》)?
   译:爱自己是仁的开始,可以推及到爱他人。
    2、爱亲人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译:以亲爱之心对待自己的亲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推及到以爱惜之心对待万物。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经》)?
    译:在不爱自己亲人的亲人情况下而去爱别人的,这叫“悖德”;在不尊敬自己亲人的情况下而去尊敬他人别人的,这叫“悖礼”。
    3、爱人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年纪幼小的人,在家孝敬父母,外出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去学习文献知识。”(弟:同“悌”,敬爱哥哥姐姐。以:用来。)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译:对待他人的国家,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对待他人的家庭,就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他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
    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中》)?
    译:当今天下君子,真正地要天下人富裕,厌恶天下人贫穷;要天下太平,而讨厌天下混乱,就应当互爱、互利。
    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礼记•乐记》)?
    译:普天之下,互敬互爱。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清]李毓秀《弟子规》)?
     译:凡是人,都应该去爱。所有人都是上天共同覆盖的;所有人都是大地共同载负的。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清]魏源《偶然吟》)
    译:不忧虑为自己一家的饥寒忧虑,担心的所忧虑的是天下人的饥寒。
    4、爱自然天地万物??
    将仁爱之心推向宇宙万象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译:天地与我一起生长,万物与我融为一体。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明]王守仁《传习录》中)?
    译:圣人的心灵,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关心天下之人,并无内外远近之别。只要是有血性的,都是他的兄弟儿女,无不想保全他们,教育他们,以实现他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心愿。(遂:达到,实现。)
    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传习录》中)?
    译:人各有自己的私心,甚至于有视父、子、兄、弟如仇人的情况。圣人为此担忧,所以推行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道来教导天下,使之都能克除私欲,除去蒙蔽,以恢复心之本体的本来面目。(心:私心。仇雠(chóu):仇音同酬,相对的意思。)
    盖其心地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传习录》中)?
    译:心地纯粹明达,保全了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所以,仁的精神流溢贯通,意气通达四方,而没有别人与自己的分别,没有万物同我的分隔。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明]王守仁,《大学问》,《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王阳明全集》卷二十六)
    译: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他把天下视为一家,把全国视为一人。至于那被身体分隔成为你我的,就是小人。大人之所以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并不是故意要这样。,他心中的仁性本来就要求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了。不仅是大人,即使是小人的心也无不如此,只是他们自己小看自己罢了。所以,看见小孩子掉入井中,就必然有惊恐、同情之心,这就是他的仁性与小孩子结合为一体;小孩子仍然与他是同类,看见鸟兽哀叫战栗,必定有不忍之心,这就是他的仁性与鸟兽结合为一体;鸟兽仍然是有知觉的,见到草木被摧折而必定产生悯恤之心,这就是他的仁性与草木结合为一体;草木仍然是有生机的,见到瓦片石块被毁坏,必定产生爱惜之心,这就是他的仁性与瓦片石头结合为一体……如果是被欲望牵动,被私心蒙蔽,产生利害冲突,愤怒互相激发之时,就会损害万物,毁伤同类,无所不为,以至于骨肉相残,这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就灭亡了。(若夫:如果。间形骸(háái):将形体与形体相区分开。尔我:你我。非意之:并非故意这样。顾自:独自。孺子:小孩。怵(chù)惕:也作“怵愁”,惊恐、惊惧。恻(cè)隐:同情,怜悯。觳(hú)觫(sù):恐惧而发抖的样子。悯(mǐn)恤:怜恤。戕(qiānɡg)物圮(pǐ)类:残害、损毁生物,毁灭、断绝种类。)
    五、仁之的价值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面对水与火,我看见赴汤蹈火溺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见过践行仁德而死的人。”(甚:超过。蹈:践踏。)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活跃,仁者宁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乐:音药,爱好。乐:音勒,快乐。)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译:仁义之人不可战胜。
    六、仁为众德之本
    经: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
    译:樊迟询问关于仁的问题。孔子说:“平时恭敬,办事认真,对人保持忠诚。即使到了边远少数民族之的地方,也不能丢弃这些原则。”(之:到,往,去。)
    经: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论语•阳货》)
    译:子张向孔子询问仁道。孔子道:“能够在天下施行五种德行,便是仁了。”子张道又进一步问孔子内容是什么,孔子道:“庄重,宽厚,诚实,勤奋,慈惠。庄重就不会导致侮辱,宽厚就会得到大家的拥护,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勤奋就会有成就,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七、仁智统一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能长久处于快乐之中。仁者安于仁道,明智者利用仁道。”(约:穷困。)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论语•卫灵公》)
    译:孔子说:“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不能用仁德去守住它,虽然得到了,也必定会失去它。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能够用仁德去守住它,却不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百姓也不会敬服。依靠聪明才智得到它,能用仁德去守住它,又能用庄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但是如果行动不符合礼仪,也不是完善的。”(莅:音粒,面对。)
    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智而不为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译:有仁德而没有理智,只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
    八、践行仁道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立志于大道,遵从道德准则,依从于仁道,游身于六艺之中。”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译:孔子说:“富和贵是人们所需要的,不通过正当的途径,即便有了富贵,也不能安处;贫和贱是人们所嫌弃的,不通过正当途径,即便处于贫贱之中,也不自我嫌弃。君子离开了仁,怎么成就名声呢?君子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匆忙急迫中必定如此,颠沛流离时也必定如此。”(恶:同“乌”,相当于“何”,怎样,如何。造次:匆忙。颠沛:穷困,受挫。)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译:孔子说:“颜回啊,他的内心长久不违背仁德,其它其他人不过是短时间地达到仁的境界罢了。”
    九、行仁之方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译:孔子说:“仁远离我吗?我想做到仁,仁就来到了。”(斯:这,于是。)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译:子贡说:“假如君主广泛施惠于民并且能周济民众,怎么样?能称为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应该是圣人的境界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呢!作为仁者,自己要立身同时又要使他人立身,自己要通达同时又要使他人通达。能从当下的生活中推己及人,这就可以称为践行仁的方法。”(施:给予。济:救济。譬:比喻。也已:相当于“了”。)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
    译: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做事如同见到贵宾一样,使唤人民如同主持重大祭祀一样。自己不愿意要的东西,就不能强加于别人头上。做公务,不能使别人怨恨,在家中,也不要使人怨恨。”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论语•雍也》)
    译:仁就是先付出艰难的劳动,然后才获取,这就可以称为仁了。”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和学问来交朋友,用交朋友来培养仁德。”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译:花言巧语,伪善献媚,这样的人缺乏仁德。(令色:和颜悦色的样子。鲜:很少。)
    十、培育良知
     1、何谓良知 
     良知是德性、理性、感性在心灵中的统一体。
     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心良知。([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五)?
     译:人做了不对的事,心中就感到不安,这就是良知。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明]王守仁阳明《大学问》,《王文成公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
    
译:天命之性纯粹是至善的。,它灵妙、光明、不昏沉,这一至善的本性,萌发出来,这就是道德的本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良知。??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明]王阳明守仁《传习录》中)) ?
     译:良知是天理的灵妙知觉处,所以良知就是天理,意识活动就是良知的发现和运用。
    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仁义之心也。即所謂仁義义之心也。”(([宋]朱熹《孟子集注•告子章句上》)([宋]朱熹《孟子集注》)
   
 译:良心是本来就存在的善良之心,也就是仁义之心。
    2、良知之发用?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第二十七章)?
    译:所以君子尊崇德性,注重学问。,达到广大的境地,详尽细微之处,达到高明的极点,推行中庸之道。?
    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知检其心,“非道弘人”也。([宋]张载《正蒙•诚明》)
    译:心能够穷尽善性,这就是“人能弘道”;善性不会自动地纠正人心的偏失,这就是“非道弘人”。
    人只有一个心,但知觉得道理底是道心,知觉得声色臭味底是人心。(《朱子语类》卷七十八)
    译:人只有一个心,当这个心知觉道理时,就是道心;当这个心知觉声、色、气、味时,便是人心。
    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乃善也。(《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译:必须使道心永远成为一身之主,人心每每听命于它,这才好啊。
    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传习录》上))
    译:只是要讲求自己的心,如果自己的心中没有私欲,纯粹是天理,是颗诚恳地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便会主动探究保暖的道理;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便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知识。
    心得其宜之谓义,能致良知则心得其宜矣。故“集义”亦只是致良知,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真良知,以求自慊而已。(阳明《传习录》中)
    译:心得到适宜之处,就叫做义,能够发现良知,心就得到适宜之处。所以汇集正义,就是致良知。君子在瞬息万变中应对,应当行动就行动,应当停止就停止,应当生就生,应当死就死,仔细斟酌,认真做事,无非是发现良知,以求得心灵的自我满足。
    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明]王阳明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
    译:每当意念发动时,我心中的良知无不能够自己知晓。意念是善的时候,只有我心中的良知自己知道;当意念不善的时候,也只有我心中的良知自己知道。?
    3、良知之培养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
    译: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是仁;羞耻之心,是义;恭敬之心,是礼;是非之心,是智。仁、义、礼、智,并不是由外界赋予我的,而是我本来就具有的,只不过未曾思索罢了。?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
    译:存在于人的,难道不是仁义之心吗?人之所以丧失良心,也就像斧子对待树木那样,天天砍伐它,树木怎么能茂盛呢?……如果得到滋养,没有一样东西不成长;如果失去了滋养,没有一样东西不消亡。??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孟子•告子上》)?
    译: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因此容易被事物所蒙蔽,它一旦与外界事物相接触,便被引向迷途了。心这个器官的职能在于思考,思考便有收获,不思考便一无所获。心这个器官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首先发挥这个重要器官的主宰作用,那么就不会受其它他感官的侵扰摆布了。
    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明]王守仁《传习录》下)?
    译:心是人的主宰,眼睛虽然可以看,但是用眼睛去看的是心;耳朵虽然可以听,但是用耳朵去听的是心;口虽然能说,四肢虽然会动,但是用口去说、用四肢去做的是心。所以修身应当修自己的心。)
    人孰无根,良知即是天植灵根,自生生不息。但著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贼蔽塞,不得发生耳。(《传习录》中)?
    译:哪一个人没有根,良知就是天生的灵根,自然会生生不息。只因为被私欲拖累,把这灵根残害蒙蔽了,使它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既去恶念,便是善念,便复心之本体矣。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云去光已复矣。若恶念既去,又要存个善念,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传习录》下)。
  
 译:既然除掉了恶念,就是善念,也就恢复了心的本体。例如,阳光被乌云遮挡,当乌云散出后,阳光又会重现。若恶念已经除掉,而又去存养一个善念,这岂不是在阳光下又添一盏明灯。
    君子之戒慎恐惧,惟恐其昭明灵觉者或有所昏昧放逸,流于非僻邪妄而失其本体之正耳。戒慎恐惧之功无时或间,则天理常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无所亏蔽……。([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五《答舒国用》)?
    译:君子警觉谨慎,惟恐这一光明知觉之处,有时会昏昧放纵,流于错误邪恶之中,而失去心的本体。警觉谨慎的功夫,无时不在,那么天理常存,而那光明灵觉的本体,没有亏损、遮蔽……。。?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传习录下》下)
    译: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恭制  张家界市天门路下白鹤嘴98号

建站日期:2008年8月8日 联系我们: zjjgxw@163.com TEL:0744-8266098

湘ICP备09022261号   

louis vuitton bags louis vuitton handbags Jordan 11 Retro cheap jordan shoes cheap jordan shoes Air Jordans Shoes beats by dre cheap monster beats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