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骄与欲
春秋时代虽是乱世,但尚有不少人认识孔子是圣人。然而孔子本人却不以圣人自许,他只认为自己学而不厌,以及诲人不倦。他在当时已是著名的知礼者,而且时常以礼教人,但不以此自满,仍然勤奋的求学,他还带了自己的学生问礼于老聃。问礼,实际就是学礼,足为学而不厌的事证。
据史记老庄列传记载,孔子到周家,向老子问礼时,老子说:「吾闻之,良买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圣贤谈话,无非以道相勉。老子说这些话,皆是学道的人不可忽视的基本修持。道是教人了解自心,如周易所说的太极,即是人人自心的本体,此体本无一物,只有无量的光明,彻照人我万物一体平等的真理,惟因太极幻生两仪,便有阴阳之分,善恶之别,人我高下之差,生死寿夭之异。修道就是要把这些分别差异的幻妄之相破除,使自心大放光明,但如不去骄气多欲态色淫志诸习气,则不能破除一切妄相,犹如浓云不散,不能显露阳光。所以骄欲色淫等,就普通人而言,无不习以为常,若就圣贤而言,则视为修道之人的大障碍,故在问答之间,自然有此言论。
孔子问礼,老子所答,似乎答非所问,实则礼的根本就是道,不求道,只讲礼,不免流于形式。当时鲁国的三桓之驰,以致有「八佾舞于庭」「旅于泰山岗」种种僭越之举。所以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称为「大哉问」。
读书人,在其学道而有所了解之后,便知平等之理,如理而行,不敢以差别的妄相骄傲于人,亦知自心有光明之德,无待外求,不敢以多欲蔽其明,同时也知道学无止境,不到圣人地位,所知所能,皆有限量,不敢不虚心求学,但不读圣贤书的人,不足以语此,读圣贤书而不学道,亦不足以语此。
——摘自《儒学简说》 徐醒民教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