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 遭遇“双重门”------我们的道德标尺到底被遗失在何方?
时间:2011-09-27 13:07 来源:新华网 作者:网络 点击:次
近段时间,在各类媒体上有一个“出镜率”相当高的词语——道德,人们从各个角度分析它的重要性、必要性、面临的困境及如何救赎等。虽然,“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今天,道德前行的步伐遇到了障碍。
从彭宇、许云鹤到殷红彬,个体的遭遇让人们对“做好事”产生了顾虑,甚至有人大呼“救人有风险,出手须谨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受到重创。当众多人秉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原则充当冷漠看客的时候,“道德沙尘暴”正呼啸而来。 然而,生活永远不只有一面。当“道德沙尘暴”肆虐、善念渐被遮蔽的时候,另有一缕清风拂面,在人们心中荡起层层涟漪。 从“最美妈妈”、“最美女孩”、“最美爷爷”到“最美奶奶”……一系列“最美”草根人物的涌现让全社会感动,他们不求名利,救人于危难,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最美”人物的行为无疑是最有道德的,他们展现了最纯美的人性,传递了最善良的情感,填补了人们内心对道德的渴求。近日揭晓的“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更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了道德力量在现代社会的迸发。 于是,一边厢有人叫嚷着“好人难做”,另一边厢有人却无欲无求地践行着道德准则。有媒体总结这种情形说:中国社会道德生态遭遇“双重门”。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因素。 从个体层面来说,人自身的局限性使其始终处在与强大现实的PK战中。人们抱怨“人性冷漠”、“道德滑坡”,痛恨“麻木不仁”、“见死不救”,这说明良知和传统美德并没有消失,人的内心始终是向往真善美的。然而,人本身就是有局限的,包括自身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诸多局限。就目前的情势而言,诸多不公正现象的发生,让人们缺乏做好事的勇气,没人愿意承受“好人没好报”的恶果。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也即是说,要想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学会“好好地思想”。所以,个体最终选择进入哪一个“门”,关键在于他在现实中如何“思想”,能不能冲破其内在的局限性:冲不破,就只能陷入“好人难做”的无奈;冲破了,就能成就道德的崇高。 从社会层面来说,制度保障的欠缺使道德频遭“风吹雨打”。早前频频发生的“老人摔倒无人敢扶”事件,让人感慨:十三亿中国人扶不起一个跌倒老人。而在这场“摔与扶”的博弈中,道德同样受了“重伤”。有德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失德者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长此以往,只会让人们“心安理得”于自己在危难面前的不作为。 因此,道德建设亟待制度呵护。只有用制度筑起道德建设的“防风墙”,才能让行善的火炬不熄,让为恶的习气难入。这其中,涉及司法、行政、教育等多个层面,如,加快立法,奖善惩恶,凭借法律的威慑力让道德走得更远、更顺畅;加强“诚信工程”建设,确立各社会阶层的道德规范制度;大力推行道德教育,重建社会信任,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等。 总之,推进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须将个体选择与社会保障完美结合,以保证每个人都能“好好地思想”,用“自由的意志”做出符合道德原则的决定。只有打破道德“双重门”,用“最美”的清泉荡涤蒙尘的道德,才能让道德之光充盈我们前行的路。 自打有了小品《卖拐》,“忽悠”这个来自东北的词儿,人们便不再陌生。那些“忽悠”来“忽悠”去的事儿,虽说进行了艺术加工,但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社会现象的普遍性。
据说“忽悠”原称“胡诱”,是指有意设置陷阱,引人入彀。如果说,舞台上的“忽悠”只是一出诙谐逗乐的轻喜剧,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忽悠”就是道地的欺骗和圈套了。 可悲的是,在清平世界、朗朗乾坤之下,竟也不乏别有用心的“忽悠”。不必说有的政府部门瞒天过海、糊弄公众,也不必说有的黑心工商业户坑蒙拐骗、假冒伪劣,更不屑说个别惯于自我炒作的“明星”“大腕”;这些年几起老者街上跌倒求助行人、被救后又倒打一耙、诬陷敲诈救助者的事儿,就足以令人哀于心死。 “忽悠”泛滥,源于诚信缺失,其背后是道德水准的滑落。《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认为,“道”是人的本体,“德”则是“道”的功用。尊道贵德,利人利己;败坏道德,害人害己。时至今日,道德已经成为一个文明社会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公民的社会操守和职业规范,是公民内心世界清浊的“分界岭”和“试金石”。而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诚信为人、守信为事。 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人们敢于对一些社会现象提出质疑,本身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眼下“被增长”“被幸福”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是否也意味着社会诚信度出了差池?究其缘由,擅长“忽悠”者对社会文明的挑战,对社会诚信的戕害,不言而喻。 有人为“忽悠”者如此画像:脸皮厚,哪怕身败名裂;心肠黑,逮谁“忽悠”谁;嘴巴巧,惯于颠倒黑白。这一概括形象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毁灭人格、放弃道德底线的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副什么嘴脸。更有甚者,有些地方、行业肆意践踏公德和法度,“忽悠”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地步,令民众对什么都不敢相信,对什么都抱有戒心。在这些地方,社会岂能妄言和谐? 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屡屡发生令人心寒的“忽悠”事儿,透出的是国民性悲哀。信者,人之言也;言而无信,人之大悲也。建设诚信社会,就是要恪守“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这个“金科玉律”,就是要在制度上做到“用诚信担当责任”。山东省质监局日前决定,个体工商户将不能申请、换发食品生产许可证,这既是不再让老百姓食品安全被“忽悠”的一项措施,也是“社会诚信,首责政府”的具体体现。 近闻有人开设了“忽悠讲坛”,说是已成为眼下火爆的手机搞笑动漫专辑。诚若“忽悠讲坛”真能“忽悠”出些健康有益的开心事儿,令人放松心境、缓释压力,倒也是件好事。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忽悠”这个民间俚语回归“调侃”“戏耍”的舞台意义,用以鞭笞那些道德失范之人,不再瓜葛社会上的歪门邪道,也许真是人们的期盼。 又一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揭晓了。数十位大多来自基层的道德模范站在首都流光溢彩的舞台上,在全国媒体的聚光灯下接受鲜花、掌声和赞美。这样的荣耀,他们自然当之无愧。事实上,也只有这样高规格的表彰,才能让全社会的人心都能感受到来自民间草根道德模范的光和热。在社会道德建设令人无法乐观的现实境况中,在公民道德建设的漫漫长途上,我们仍然需要把道德模范的火炬举得高些,再高些。
但是,要想让道德模范在全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仅有表彰和感动还是远远不够的。当我们在电视机前抹去眼角的热泪,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面对的却是“老人倒了无人扶”、“带着摄像头才敢做好事”、“守信者被不诚信者在竞争中击败”等等冰冷的现实问题。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向道德模范学习,做一个维护社会公德、坚守私德底线的人?无疑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大多都不具备足够的勇气,我们还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保障,尤其是坚实的制度保障。 说到制度保障,当务之急恐怕就是司法保障的完善,一定要让公德行为者免受利欲熏心者的反噬,这已经是保障底线中的底线了!再者就是行政法规的完善,让公德行为者能够享受应有的人身、利益保障。然后才是表彰、奖励等层面的制度保障。显然,前两者是基础,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补上的短板,唯有基础夯实了,对道德模范的表彰、奖励才会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公德涉及公益,自然应由公权力提供制度保障,这是一个常识。那么在孝道、诚信、敬业等“私德”领域,是否需要公权力的制度保障?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私德是公德的基础,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机统一的关系。关于私德的制度保障大约有两条,一要建立对党员领导干部、企业家等社会精英阶层的道德规范制度,二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为,私德领域更多需要学习、示范,而自上而下、规范性的制度建设才能提供切实的保障。也就是说,私德领域同样需要制度保障,而且是制度的“顶层设计”。 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不仅要保护有德者,还要惩罚失德者。当前社会失德行为盛行,正是因为惩罚机制的失灵,失德者只需付出小小成本,甚至无任何损失就能获取超额利益。这样一个反面事例对社会心态的打击,恐怕要抵消十个道德模范的现身说法吧?因此,必须建立对失德行为的有效惩罚制度,让失德者遭到人人鄙夷、人人反对,而不是人人羡慕、人人效仿。当每一个有德者都受到尊崇,每一个失德者都遭到唾弃,道德自然会成为人们向往的追求,道德之风也自然将回归社会的主流。 当然,制度不是万能的,但在现代社会,没有制度却是万万不能的,在当前极度缺乏制度供给的道德建设领域,我们尤其需要大力呼吁道德的制度呵护。值得欣慰的是,公民道德的体制机制保障建设已经引起国家重视,相关工作正在稳步开展。当制度能够为道德建设树起厚实的“防风墙”时,数十上百位全国道德模范树起的火炬才能在前行中继续发光发热,并成功点亮十几亿人心中那小小的、温暖的烛光。 (据新华社) |
|
- 上一篇:法律和道德,究竟是谁把谁给撞了?
- 下一篇: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和谐慈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