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和谐文化建设
时间:2011-07-19 08:59 来源:张家界国学网 作者:伍大荣 点击:次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社区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培育邻里和谐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和而不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追求和谐的基本原则。人的生活是群体的,而组成社会群体的人是各不相同的。一个社会、一个社区,人们之间在宗教信仰、政治理念、性格情感、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意见。对待这些不同,只要不是涉及大是大非、违法犯罪的问题,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和而不同;就是要互相尊重,不相排斥,不求同一。这样做,才能达到和谐相处的目标。相反,如果不能尊重不同信仰、不同意见、不同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而是相互排斥,或强求同一,那就是同而不和;就会激发矛盾,破坏和谐。因此,孔子把这个问题也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提倡和而不同。我们要建设和谐社区文化,首先也就是要大兴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
反求诸己。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求诸己,就是首先要求自己,从自己做起,从我做起。人与人相处,常会发生种种纠纷和冲突。如果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一般情况下,有了矛盾和纠纷,首先要从自己方面检查起,看自己是否做错了或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就是“求诸己”;反之,眼睛盯着对方,只责备对方,不检讨自己,则是“求诸人”的态度,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能从自己方面检查起,责己严而责人宽,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这就是说,不止是有纠纷、矛盾先检查自己;凡事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好心得不到好报,也都首先从自己方面找原因;是不是做得很完善了?方法是不是对,态度是不是好?而不是一味责备对方。这一点也很重要,特别是对于管理者、执行者、教育者、服务者更是好些。
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所谓忠恕,指的是“己所不欲、忽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前一句是恕,后一句是忠。两句话意思是,自己所不希望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立足,就帮助别人也能立足;自己希望办事都能通达顺利,也就帮助别人通达顺利。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比着良心,把别人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为人处事心里不光只想着自己,也要想到别人;一言一行都想到对周围的人会有什么影响,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想到不要干扰、影响人家;别人有困难,主动帮助人家。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抗震精神。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提供的忠恕之道。
关于忠恕,钱宾四(穆)先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大意是:南北战争时期,美国有一位将军,是单身汉。脾气很坏,经常打骂家里的佣人。换了许多佣人,都被他打骂跑了。后来来了一个中国山东人,叫丁龙。没做几天,将军又打骂,他也受不了跑了。后来有一天,这将军家里突然发生火灾,非常狼狈。这位山东人丁龙又来了。将军问他,他怎么来了?他说,我受不了你的打骂,跑了,现在你家遭火灾,我应该来帮你。我们中国人讲忠恕之道,今天我来帮你就是忠恕之道。将军问,什么是忠恕之道?他回答说,这是中国二千年前孔夫子讲的道理,将军说,你能读二千年前的书,了不起。丁龙说,我不识字,这是我父亲告诉我的。将军说,那你的父亲是读书人,了不起。丁龙说,我父亲也不识字,是我祖父告诉他的。我祖父也不识字,我家祖祖辈辈务农,都不识字。不过是曾祖父告诉祖父,祖父告诉父亲,父亲告诉我,知道做人要懂得忠恕之道。我在你这里做过事,今天你遭了灾,我应该来帮助你。将军很惊奇,就把他留下来继续做事,一直做了很多年,后来他生病要死了。向将军说:我没有家,没有亲人,这么多年,吃穿都是你供给我,我积下了一些钱,我死后,这些钱也交还给你。他死后,将军觉得中国有这样的人,真了不起,就把这些钱,加上自己的大部分家产捐给哥伦比亚大学,要学校办一个讲座来研究中国文化。至今哥伦比亚大学还有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讲座,就叫“丁龙讲座”。这是美国第一个研究中国文化的讲座。(见《中国文化精神》《钱宾四先生全集》第38册)
如果我们的社会里忠恕之道能蔚然成风,大家都能将心比心,不给人家添麻烦,有事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区。
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忽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规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要求我们的一言一行,看什么,听什么,说什么,做什么,都要合乎道德礼仪规矩的要求。凡事都要想一想这样做合适不合适,不合适的就不要做。有一位校长给学生提了一个要求,叫做“动静合宜”,这四个字很好地体现了这个要求,就是一举一动都要合乎规矩。
礼是反映社会关系,维系社会安定团结的,因而它也随社会的发展变迁而变化。古代的礼,很多不适用了,要淘汰,要废除;有的则还可以继续适用,要继承,要发展;同时又需要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新的礼、新的规矩。总之,具体的礼是变化的,可以废除,抛弃,而礼是不可缺的。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社会没有礼就没有秩序,没有和谐。
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在古代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公共生活不发达,人际交往限于狭小的范围。相应的传统礼的体系中也缺乏关于公共生活的礼。现代社会公共生活愈来愈占有重要地位,维护公共生活秩序成为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我们社会随地吐痰、乱扔杂物、高声喧哗、不守秩序、抢先夹塞等等陋习,已影响到社会和谐,民族声誉,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关注。这种情况正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习惯的影响和传统礼的不足。针对这些现象,需要大力加强公共生活领域礼的建设,把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高声喧哗、不攀折公园花草;遵守秩序,先下后上,不拥挤,不夹塞;礼让老妇孺,礼让行人,不抢占座(道),不抢先行等等,规定为社区居民行为的规范,列入居民守则,要求人人遵守。要通过教育,使人们认识到,遵守社会公德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文明素质,使遵守公德成为人们自觉的道德要求。逐渐养成以守公德为荣,以不守公德为耻;讲规矩,守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风气。
(作用系市社科联副研究员、张家界国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 上一篇:创先争优,又好又快建设世界旅游精品
- 下一篇:党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