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道德问题是否定传统价值教育的必然结果
时间:2011-02-06 19:19 来源:《环球时报》2004年9月3日 第二 作者:网络 点击:次
2003年12月,16岁的北京中学生晓军(音译)因憎恨母亲的严格管教,全然不顾养育之恩,残忍地将母亲杀害。把尸体藏起来后,他竟然拿着翻出来的400元钱,若无其事地去了网吧。几天后,当警察在一家网吧里将其抓获时,他一脸的平静,不但不觉得后悔,反而流露出杀死母亲获得“自由”的兴奋……
青少年犯罪是道德衰落的反映
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社会风气的恶化,中国青少年犯罪率大幅增长。在3.67亿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中,2003年中国的未成年犯罪人数达7万多人,比上一年猛增12.7%。
同时,中国官方媒体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在中国约有2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或行为问题,比如娇惯、任性、心理脆弱、缺乏毅力等。此外,逃课、酗酒、网恋、少女怀孕、自杀等问题也层出不穷。可以说,中国未成年人的品德教育已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专家分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在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方面选择的是传统道德标准和生活方式。70年代出生的多数人,则选择了传统的道德标准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到了80年代以后,由于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父母存在补偿心理,物质追求的教育远多于传统道德的灌输,导致青少年从小娇生惯养,我行我素,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传统价值、传统文化甚至对现实社会存有逆反心理,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由于性格的缺陷,当他们进入复杂的社会时,很容易遭受心理挫折,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
现行教育手段缺乏感召力
面对青少年道德存在的诸多问题,中国政府将其归因为品德教育的忽视。不过,中国政府也意识到,口号式的宣传和空洞的说教对青少年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专家分析,学校、社会和家庭是影响未成年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不少中小学只重智育,不重德育,同时社会环境也对青少年产生了不良影响。在家庭方面,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而过多的娇惯或指责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由于缺乏道德感召力,加强道德教育就成了空话。
为此,中国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清理网吧经营,限制不健康手机短信、声讯电话,“净化”互联网和出版物等。中国政府在国务院文件中,也号召家长、教师和政府部门加强协作,强化青少年道德教育,这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55年来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最重要的文件。
传统价值的回归是提升道德的希望所在
此外,许多中国问题专家认为,中国青少年道德问题是否定传统价值教育的必然结果。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回归到传统价值的教育中。只有这样,青少年才会从内心要求做一个遵守道德的人,许多由道德败坏引发的社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去年,国际社会曾同中国有关机构进行了一项“青少年传统价值与思想品德教育”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中国传统价值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有很大的正面影响。传统价值教育除了可以提升青少年道德水平外,还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活动的参与,更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及处理社会危机的能力。研究同时发现,对传统价值认同越多,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就越强,更能使青少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见,传统价值教育是良好的品德教育的基础。
品德教育要讲究内容、方法和环境
其实,很多国家都会坚持一定的传统价值观作为“一元”导向。即使在欧美国家,表面上价值多元,深层价值上却是一元的。美国宪法第一页就写明了美国的基本价值导向。在欧洲国家,公立媒体如电视台、报刊,宣传的也都是传统价值观,电视节目不会出现色情、暴力镜头,甚至广告时间每天也限制在20分钟之内。相反,如果在教育中放弃传统价值教育导向,就会导致思想混乱、道德秩序缺失和社会风气败坏。
不过,也有人认为,坚持传统价值教育会把学生塑造成墨守成规的“信徒”。这显然是杞人忧天。人类历史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
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礼”等传统价值观还被很多中国人带到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
很多专家提议,为了把中国青少年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应该优化青少年品德教育的内容,使传统价值教育得到回归;
其次,需要讲究品德教育的方法,以实践为教育形式;
第三,营造健康的青少年品德教育环境,弘扬传统价值观念。
回音壁:
这篇文章虽出自一个外国人之手,但其对中国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认识得如此中肯,实在令人感佩。
几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整个社会包括教育界,对圣贤教诲渐渐淡忘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忽略了,甚至有少数人还开始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今天暴露出的青少年问题,乃至社会整体的道德式微,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礼记·学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消除社会动乱的根源、建立良善的社会风气、挽救下一代和我们自身,唯有恢复传统的圣贤教育。
无疑,这需要每一位家长、老师、教育界以及整个社会的通力合作,以“孝亲尊师”为本,开展既是传统的又是历久弥新的教育──“孝悌忠信仁爱对待、礼义廉耻和平共处”。
而这教育成功的关键,就是我们成年人先从自己做起,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您说是吗?
北京市平谷区有一位耿国艳所长,受了这篇文章的启发,近两年来他开始用讲《弟子规》的形式来宣传法制知识,将法制教育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很好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成效。他的别开生面的讲课受到各界好评,邻乡领导发出邀请请他去讲课,有些家长甚至赶路30里来听他融入了孝悌之道的新型法制课。许多中小学学生在听了他的课之后,认识到了自己道德品行上的问题并开始改正。在他的影响下,当地一所小学也已经将《弟子规》定为德育读本。
耿所长还提出了其派出所的指导思想——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警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让所有的民警做到孝顺父母、忠于党、感恩祖国。其所在派出所去年被公安部任命为全国优秀派出所,耿国艳本人也在今年被评为北京市十佳派出所所长。
好古编辑
(本文摘自:德国《青少年世界周刊》,译文见于《环球时报》,2004年9月3日 第二十三版。)
- 上一篇:念你们的名字
- 下一篇:不"吐"不"快",匪狡兔也 传统文化与民俗中的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