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教育 > 走进学校 > 国学教育基地 > 永定区合作桥中心学校 > 教师风采 > 教师文集 > | |
张謇精神:共建南通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江苏省南通市游学见闻启示录(之三) |
|
时间:2010-09-03 23:43 来源:张家界日报 作者:汤建军 点击:
次 |
|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党的十七大对中华传统文化作了定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共同精神家园”。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社会矛盾的尖锐,正在探求解决的办法。何去何从,我在南通之行似乎找到点滴答案:百年来,南通上下各界都在弘扬张謇精神:爱国、勤俭、进取、道德、技能。在南通张謇是一面旗帜,在南通,张謇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
来南通之前,对于张謇,我的认识相当肤浅。在参观完南通纺织博物馆和南通博物苑之后,我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震撼,面对张謇,我不由肃然起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小时候,艰辛的张謇就接受了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的思想深植入骨髓之中,在光绪帝变法失败、袁世凯篡位,他人生道路受阻之时,他毅然决然选择自己的救国救民之路,从1895年到1926年,创造出近代中国几十个“第一”,从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从慈善事业到精神追求,大凡利国利民的领域他无不涉及,三十年指点江山,在江南一隅实现了全方位的“南通模式”。在这里,我们一同分享他处处奉献的点滴,分享他伟大的人格: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纺织企业,并起名为大生纱厂(源于“天地之大德曰生”),名字寄托了他的希望,他企盼纺织厂让大家能够生存;他创立第一所师范学校,邀请众多大家出任教师,这是他渴望人才、尊重人才、发展人才的索引;他及家人把寿辰所得赠资及朋友之助创建了模范监狱(犯人)、育哑学校(盲哑人)、育婴堂(弃婴)、幼稚园、贫民工场(穷人)、残废院(残废)、栖流所(流浪汉)、老老院(孤老)等,那时的南通在他的头脑中早就是实现抱负的“独立王国”。 张謇的一生重人格、尊人道,这是他的追求。他说:“法治治人,先各自治,自治之要,重人格尊人道而已。”这是“张謇精神”的核心,是张謇一生“立德”、“立功”、“立言”的准则,也是现代南通社会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南通,张謇精神已化为每一个人的内在行为。 陪同我们的还有一位南通广播电视报的副总编俞挺,他个头不大,为人谦和,知书达礼。他很留意随时教导咱们的孩子:那次孩子们坐他的车去江苏博览园,临下车时,有两位孩子自顾自地下车了,谁也没有管后面人怎么办,俞总编当即叫住这些孩子,告诉他们在自己方便的时候还要方便别人,生活中举手之劳的事我们常常能做,更重要的是善念应该常挂在心。他停好车,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让开坐位下车,一个一个练习直到学会操作。他说:教育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在人生路途上,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短短几日停留,我们欣赏着南通的美景,惊叹于南通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的环境,惊讶南通人的秩序:没有人乱穿马路,没有汽车乱停乱摆,没有人丢弃垃圾,也没有锈迹斑斑的垃圾桶,没有挑担的小商小贩,也没有见到一名乞讨的人……一切都很自然,一切都很平静,一切都那样和谐。这或许就是教育的力量,一种长期积淀的力量。 (作者系永定区合作桥乡中心学校副校长) |
- 上一篇:仁爱:学校扎根的教育理念———江苏省南通市游学见闻启示录(之二)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