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有幸应江苏省南通市一中校友刘宇庭教授及其同学的邀请,与张家界市国学教育研究会昌发军会长一起,带着合作桥乡和协合乡两所中心学校的6名学生去南通游学一周,所接触之人和事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感受颇深。作为一名使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愿用手中的笔记录心中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分享南通的教育和南通人的文明。
“百善孝为先”,面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有太多的理由无暇回家去探望双亲或与父母团聚,常回家看看成了父母们的奢望。在南通,我却无时无刻不被感动着。
“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尽孝不能等,二是行善不能等。”这是接待我们的一位南通籍海军上校庄建新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肺腑之言激起千层浪,在众多的普通人身上产生了共鸣,这是南通人的一种情怀,是南通人的一种特质,南通人的美德呼之欲出。这句话也成全了我们内地孩子的这次“爱心之旅”。
接待我们的校友中有一位黄总,资产几千万,座驾大奔,觥筹交错之间从未迷失自己:他深知家才是自己的心灵港湾,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是他的全部,中风瘫痪的母亲卧床不起,虽然请了保姆,请了护士,但自己的侍候十一年从未间断,每天工作之余都要到床榻间去问候、去侍候。他告诉我们:他没有购买新居,是怕母亲不习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要珍惜,每一次回到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去看望母亲,只要看见母亲活着,我的心便安宁了,我要尽自己之能,让母亲安享晚年。据他同学介绍:暗地里他还资助着十几位贫困的学生,不足为外人道也。
刘老师,我们习惯性的称呼,一位肩负着完成长辈心愿的志愿者。其祖辈是上海的老地下党员,为革命胜利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文革”中受到极不公平的打压,平反昭雪时已到暮年,他痛斥伦理道德的丧失,慨叹正道沧桑,人们信仰丢失,精神迷茫。带着祖辈的遗愿,刘老师走上了精神扶贫之路,匡扶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为我们寻求共有的精神家园。她远离家庭,来到张家界市偏僻小山村,做着花花世界排斥的传统文化传承事业,我们敬佩她的勇气,佩服她的学识,敬仰她的为人。
圣人说:首孝悌。其弟子曾子则把“孝”理解为有三个层次: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从刘教授及其这帮同学身上,我感觉到一种可敬,他们都在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孝”的理念,都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展示中国的孝文化:常相陪伴,让老人不感到孤单,这是对父母的一种“孝”,他们做到了;在平凡的岁月里,遵循长辈意愿,努力去完成他们的遗愿,践行这样的“孝”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值得宣扬的“大孝”呢?
(作者系:永定区合作桥中心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