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教育 > 走进学校 > 国学教育基地 > 永定区合作桥中心学校 > 国学教育 > 国学活动 > | |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
|
时间:2010-01-22 23:12 来源:张家界国学网 作者:汤建军 点击:
次 |
|
——江苏省南通市游学见闻启示录 初冬时节,有幸应江苏省南通市一中校友刘宇庭教授及其同学的邀请,与张家界市国学教育研究会昌发军会长一道,带着合作桥和协合两所中心学校的6名学生去南通游学一周,所接触之人和事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感受颇深。作为一名使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愿用手中的笔记录心中的感受,让我们一起分享南通的教育和南通人的文明。
南通,至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古称通州,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辛亥革命后始称南通。“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联流传已久,足见南通之要塞,商业之氛围。南通的富足源远流长,近代的文明享誉中外,被外界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被史学界定位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南通模式”。
从上海到南通不过两三小时的车程,驱车经过雄伟的苏通大桥,便进入了南通市属地。首先跃入我们眼睑的是一排整齐而又造型独特的宣传牌: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科技创新城市、中国水资源管理先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通还是享誉全国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体育之乡”和“长寿之乡”。
循着这些看得见的符号,我不由追问:南通为什么有着这样发展?南通依靠的是什么?自己的家乡怎么样?发展的根基在哪方?通过学习交流,我感悟到一点:“南通模式”决不是偶然现象,她的根基是其特有的文化底蕴,她的发展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弘扬,是对现代人才的培养,对教育的尊重。
孝道:普通家庭共享的精神家园
“百善孝为先”,面对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有太多的理由无暇回家去探望双亲或与父母团聚,常回家看看成了父母们的奢望。在南通,我却无时无刻不被感动着。
“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尽孝不能等,二是行善不能等。”这是接待我们的一位南通籍海军上校庄建新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肺腑之言激起千层浪,在众多的普通人身上产生了共鸣,这是南通人的一种情怀,是南通人的一种特质,南通人的美德呼之欲出。这句话却也成全了我们内地孩子的这次“爱心之旅”。
接待我们的有一位黄总,资产几千万,座驾大奔,觥筹交错之间从未迷失自己:他深知家才是自己的心灵港湾,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是他的全部,中风瘫痪的母亲卧床不起,虽然请了保姆,请了护士,但自己的侍候十一年从未间断,每天工作之余都要到床榻间去问候、去侍候。他告诉我们:他没有购买新居,是怕母亲久居乡村不习惯,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就要珍惜,每一次回到家,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去看望母亲,只要看见母亲活着,我的心便安宁了,我要尽自己所能,让母亲安享晚年。据他同学介绍:暗地里他还资助着十几位贫困的学生,不为外人知也。
刘老师,我们习惯性的称呼。一位肩负着完成长辈心愿的志愿者,祖辈是上海的老地下党员,全家为革命胜利付出过沉重的代价,“文革”中受到极不公平的打压,平反昭雪时已到暮年,他痛斥伦理道德的丧失,慨叹正道沧桑,人们信仰丢失,精神迷茫。带着祖辈的遗愿,刘老师走上了精神扶贫之路,匡扶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为我们寻求共有的精神家园。她远离家庭,来到张家界市偏僻小山村,做着花花世界排斥的传统文化传承事业,我们敬佩她的勇气,佩服她的学识,敬仰她的为人。
圣人说:首孝悌。其弟子曾子则把“孝”理解为有三个层次: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刘教授这帮同学身上,我感觉到一种可敬,他们都在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孝”的理念,都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展示中国的孝文化:常相陪伴,让老人不感到孤单,这是对父母的一种“孝”,他们做到了;在平凡的岁月里,遵循长辈意愿,努力去完成他们的遗愿,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值得宣扬的“大孝”呢?
仁爱:学校扎根的教育理念
南通第一中学,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当我们走进这个国家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感受到的是一所国家级示范中学的规范性:踏入校园,正是学生出操的时候,没有嘈杂,只听到整齐的脚步声,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左顾右盼,一切是那么有序。校园两面是大街,车水马龙,一墙之隔却是宁静散发书香;举步前行,树木葱郁间是高低典雅的建筑:俯仰楼、弘毅楼、至善楼、至真楼、至美楼、至诚楼、行果楼、博约楼、静海楼……单单从每一幢楼的名字就可感受到学校教育的风格。据接待我们的王校长介绍:学校在九十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高举精神关爱;坚持教育贴近生活,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服务;坚持教育的根本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学做真人。九十年的校史,学校不断发展,教师一代换一代,学生一茬换一茬,变化的是建筑、是老师、是学生,不变的是教育精神,该校坚守核心的思想理念:仁爱教育。
教育只有摒弃功利才会回到本源,以人为本的仁爱教育,南通学校不是挂在口头上,学校遵循“敬诚勤朴”的校训,依据“以人为本,以法为据,以管为实,以进为务”的治校理念,强化“整体优化”的办学特色,激发人的智慧,发掘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为学生的终身进步奠基,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育人。学校十分重视德育工作,在育人体系中已构建起传统美德与现实的完整对接。《弟子规》中告诉我们人与人“泛爱众,而亲仁”,这需要一种博爱情怀,需要具有宽广胸襟。在南通一中校史馆里有这样一尊铜雕半身像,林弥励女士当年在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期间,与国际友人共建难民营,保护了几十万苦难同胞,并因此而载入史册。她是该校令人尊敬的女校长。在展墙上,“情系高原”和“爱心接力”主题活动专版告诉我们爱心接力工作已经延续了十多年:,1997年,青海发生雪灾,一位初一四班名叫杨朔的同学从电视报道上看到这条新闻,于是悄悄的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100元寄向青海省玉树村红旗小学。在当时,100元钱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也不是小数目,他却毫不犹豫向灾区伸出了友谊之手,撒出了爱心种子,杨同学的爱心在班级发酵了,从此“初一四班”每月都会准时寄出同学们节省的100元;1994年3月5日学雷锋活动以后,“高一三班”每个礼拜都会派去两三位同学,陪一个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邹永誉聊聊天,说说话,让老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是有可留恋的,这项活动一直坚持到现在。15年过去了,学校那段“爱心接力棒”还在传递。是呀,爱心不需要口号,需要实实在在用心去做,需要长期的坚持。在南通一中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深深懂得用仁爱的精神影响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是多么的必要,多年德育工作的扎实经营,学校换来如此殊荣: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如果说校史馆讲述着尘埃往事,那么,今天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一群鲜活的一中人。29年前,南通一中有这么一个班级,遇上这么几位优秀的班主任老师:一位是儒雅的沈行恬老师、一位是慈母般的张湘京老师,还有一位严肃的李恩锦老师。典雅的宴会厅、热烈的拥抱让岁月轮回到当年,模糊的记忆越发清晰:三位班主任老师朝夕教导,呕心沥血,精心培育,三年时光让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怀揣梦想,带着信念在各自的人生路途上奋斗、拼搏,成为各领域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刘宇庭、庄建清、黄建新、俞挺、施忠、张小彤……这些熟悉的名字被同学刻在了脑海,也被老师深深刻在了心间。柔和的灯光下是久别的师生,亲切的话语竟不知从何说起,唯有分享当年的记忆才是最愉悦的。这次聚会也是爱的交流,岁月抹不掉的是老师带给他们南通一中的精神和永不改变的信念:点亮心灯,温暖世界。
沈行恬老师现任南通师范学校校长,他邀请我们来到南通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等师范学校。由清末甲午科状元、我国近代著名政治活动家、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于1902年所创建。
“给学生注重仁爱思想,学校本身以身作则”。这是学校的办学宗旨。走进校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师范气息,在大门的左边是长长的一段文化墙,这是专门开辟出来供师生展示作品的平台。靠右边就是教学楼了,那里最吸引人的是一面“百师壁”,大大小小遒劲有力历代名家的“师”字汇聚一块儿,这既是书法的展堂,又在描绘的是我国从甲骨时代到现代尊师重教的历程。教学楼后面荷花池旁边搭建的是建校初期学校的校门式样,古朴典雅又透出西洋气息。
师范为教育之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南通师范,我们一路看到的是学生活泼、文明的身影:球场上,三五学生矫健的步履;琴房内,是忘我的操练;展厅里,是学生交流的细语;教室中,是学生专注的目光;饭堂内,《朱子治家格言》告诫每一位学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丰碑前,是革命的纪念;大路上,是学生鞠躬行礼的问候……是呀,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良好的环境中往往造就一个良好品行的人,学校不拘细节用心去培养,让墙壁说话,让经典潜移默化。无怪乎,一百多年历史的南通师范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教师去服务于南通乃至世界。实践证明,南通的发展,得益于人才的培养,而后备人才层出不穷,谁也不会忘记张謇办学的初衷:“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须从小学始,尤须从师范始”。重视教育是南通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
张謇精神:共建南通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党的十七大对中华传统文化作了定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共同精神家园”。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社会矛盾的尖锐,正在探求解决的办法。何去何从,我在南通之行似乎找到点滴答案:百年来,南通上下各界都在弘扬张謇精神:爱国、勤俭、进取、道德、技能。在南通张謇是一面旗帜,在南通,张謇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
来南通之前,对于张謇,我的认识相当肤浅。在参观完南通纺织博物馆和南通博物苑之后,我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震撼,面对张謇,我不由肃然起敬。评价张謇,也许我用“伟大”二字毫不为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小时候,艰辛的张謇就接受了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忧国忧民的思想深植入骨髓之中,在光绪帝变法失败、袁世凯篡位,他人生道路受阻之时,他毅然决然选择自己的救国救民之路,从1895年到1926年,创造出近代中国几十个“第一”,从实业救国到教育救国,从慈善事业到精神追求,大凡利国利民的领域他无不涉及,三十年指点江山,在江南一隅实现了全方位的“南通模式”。在这里,我们一同分享他处处奉献的点滴,分享他伟大的人格: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个纺织企业,并起名为大生纱厂(源于“天地之大德曰生”),名字寄托了他的希望,他企盼纺织厂让大家能够生存;他创立第一所师范学校,邀请众多大家出任教师,这是他渴望人才、尊重人才、发展人才的索引;他及家人把寿辰所得赠资及朋友之助创建了模范监狱(犯人)、育哑学校(盲哑人)、育婴堂(弃婴)、幼稚园、贫民工场(穷人)、残废院(残废)、济良所(妓女)、栖流所(流浪汉)、老老院(孤老)等,那时的南通在他的头脑中早就是实现抱负的“独立王国”。
张謇的一生重人格、尊人道,这是他的追求。他说:“法治治人,先各自治,自治之要,重人格尊人道而已。”这是“张謇精神”的核心,是张謇一生“立德”、“立功”、“立言”的准则,也是现代南通社会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南通,张謇精神已化为每一个人的内在行为。
陪同我们的还有一位南通广播电视报的副总编俞挺,他个头不大,为人谦和,知书达礼。他很留意随时教导咱们的孩子:那次孩子们坐他的车去江苏博览园,临下车时,有两位孩子自顾自地下车了,谁也没有管后面人怎么办,俞总编当即叫住这些孩子,告诉他们在自己方便的时候还要方便别人,生活中举手之劳的事我们常常能做,更重要的是善念应该常挂在心。他停好车,手把手教孩子们如何让开坐位下车,一个一个练习直到学会操作。他说:教育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在人生路途上,往往细节决定成败。
我理解俞总他们的用心,普通的南通人怎样?
我们刚下长途汽车等待朋友们的间隙,一位打扫的伯伯看到我们大人带着几个孩子,就好奇地走过来询问,孩子为什么没有上学?当得知是受南通一中校友之邀参观南通的“爱心之旅”时,几名友好的南通市民纷纷表示出及其友好的态度,几位的哥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我们都是南通人,让他们接你们,他们能献爱心,倒不如让我们去送一送,完全免费。”话不多,但很有人情味,这或许就是普通南通市民的素质,长期的熏陶在他们的意识深处早已种下爱的种子。
短短几日停留,我们欣赏着南通的美景,惊叹于南通大街小巷干净整洁的环境,惊讶南通人的秩序:没有人乱穿马路,没有汽车乱停乱摆,没有人丢弃垃圾,也没有锈迹斑斑的垃圾桶,没有挑担的小商小贩,也没有见到一名乞讨的人……一切都很自然,一切都很平静,一切都那样和谐。这或许就是教育的力量,一种长期积淀的力量。
启示:国学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短暂的爱心之旅,南通这座美丽、开放、兼容、文明、传统的城市留给我们深深的印记,相比之下,我暗叹家乡的距离,但也看到了文明曙光。
家乡是一座新兴的国际旅游城市,山美水美世人皆知,通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城市初具规模,中外游客一年比一年多,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足,而淳朴湘西人的特质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一天比一天下降,如何在家乡传递现代文明?如何建构和谐文明的张家界,确保持续发展?如何让家乡的“小市民”变成“大市民”?我觉得,引导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当前,着重突出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教育,赋予德育教育实质性的内容,大力弘扬传统经典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既定的战略方针。
国学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圣贤说过“德行定终身”。这就告诫我们: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也就不会做事。近年来的世界经济大衰退,其根本原因就是“做人”出了问题。1989年的动乱,小平同志在总结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这话的背后或许更引人深思。二十年过去了,我们还得承认一个现实:多元化的文化,带来多元化的思想,人的思想教育一直是一个瓶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从娃娃抓起,从人生的起点开始学做人、学做事,在我们大中小学校大力推行国学教育,积极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通过诵读经典,力行经典来培育师生的美德。弘扬儒学文化,承传中华美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站在实践的前沿,我们反思经历:从2009年开始,合作桥中心学校和武陵源协和中心学校在张家界市国学教育研究会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国学教育,特别是启动了《弟子规》等经典诵读工程,一年下来,已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学生的生活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学校每一天晨读给出专门时间组织诵读,读经典、学圣贤,积极薰陶我们的学生,让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良的学生,长此坚持,已潜移默化,习惯已成自然。走进校园,干净整洁,文明礼仪,蔚然成风,伴随着鞠躬的一声声“老师好”、“领导好”成了两所学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坚信,日积月累地诵读,必将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
在合作桥学校,有一个叫邓艳萍的学生,学校开展学习《弟子规》以后,她把诵读工程带进自己家庭:以前,父母为照顾孩子上学,从大山里搬出来在镇上开了一个小店,对身有疾病的祖父母的照顾已是无暇顾及,兄弟之间因此也不和睦,老死不相往来。看到这种现状,小小年纪的她决心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渐渐地在她心里形成了一个计划:要家庭和睦首先必须让父母的思想改变。于是,她在家里时不时在父母面前诵读几句经典,或者给父母讲几个孝悌故事,慢慢的她发现父母的态度有了改变,后来父母竟然主动把祖父母从山里接出来一起居住,悉心照料。看到这一切,小艳萍喜在心里,开始着手第二步计划:让全家团圆。她争取到了叔叔家里的堂弟,让堂弟一起参与行动,把《弟子规》的学习纳入两个家庭,日子一天天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当看到孩子间的亲密相处、交流,父辈间的恩怨也在消融……终于,在寒冷的冬季,在热闹的春节让两家走到了一块儿。如今,两家父母争先照料老人,耐心培育后代,这已成为佳话。孩子培养好了,既是家庭的幸福,也是社会的财富和国家的希望。
123班,初一年级,45名学生。从去年下学期进校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同时推行课堂改革,实施双管齐下的管理办法,从德的培养到智的启迪,现如今,该班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学生的文明礼仪等综合素质,已是全校的佼佼者,是学校的一面旗帜。日常的班级管理,班主任无需再操过多的心:列队整齐有序,课堂主动积极,自习鸦雀无声,拾金不昧榜上有名,爱心传递肃然可敬,看不见打架斗殴,找不出小偷小摸,无一例厌学逃课、辍学……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其乐融融,短短半年就达到这一点,我觉得这是我们学校幸福指数最高的一个班级,这或许正是我们所期望的管理之道。前不久,听课专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如果把合作桥中心学校的123班办在市区一中旁边,那我的孩子送在哪里读书都是一样的……”
把经典融入课堂,把礼仪教育落到日常生活之中,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我们坚信,只要家乡的学校都率先行动起来,用经典文化引领学生德行教育,在不久的将来,张家界市大街小巷过往的人们将展现出国际化城市“大市民”的风采。
感谢南通,感谢那些充满爱的人们!
|
- 上一篇:2010年4月13日,刘老师举办大型讲座《战网瘾,战网魔》以及电影欣赏课《南京!南京!》
- 下一篇:没有了